义勒力特花乡小镇、乌兰哈达民俗小镇、葛根庙田园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乌兰浩特市农村的固有印象。乡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乌市立足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目标,不断激发出农村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整合资源打好产业兴旺的基石
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是产业兴旺。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施,乌市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成为除玉米外的主要农作物。产业的转变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乌市不仅利用水稻种植打造了万亩稻田景观,还将整合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等资源,培育出地标性品牌“乌兰浩特大米”。
设施农业、庭院经济、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乌市还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城郊型精准、高效、休闲、观光”的现代农业。
农村产业不局限于农业。以“花乡小镇”命名义勒力特镇,空气中处处飘着格桑花的清香。造型别致的帽子广场、古朴秀丽的桥梁栈道、水草茂盛的不冻河等美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不只是义勒力特镇,如今,风生水起的乡村游已成为乌市农村发展的新产业。
新农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者
返乡创业的90后大学生董永强是义勒力特镇东白音胡硕嘎查村民,大学毕业后回家承包了几栋大棚,在政府扶持下办理了贴息贷款。如今,董永强把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打理得井井有条,今年预计能收入8万元。下一步,他打算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并通过电子商务的渠道进行线上销售。
种地变得越来越现代化,无论在生产方式上,还是发展观念上,更多像董永强一样的新型农民更愿意尝试和接受使用先进农机、引进优良品种、采用新技术。
晚饭过后,村里的小广场上就响起了广场舞的曲子,将大姐、大嫂、大妈们都吸引过来,跟着节奏抬腿、挥手、转身,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自信,展现着乡风文明的新风貌。
而原来背着双手闲转的男人们也有了新去处,农家书屋里常常挤满了人,村头大树下的“闲话摊”成了探讨种地经的“交流点”,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点燃了一个个老农们的小康梦。
新型农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为乡村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
内外兼修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确保年内农村危房清零销号;启动义勒力特景观大桥、腰乐大桥等11座桥梁建设;改造升级农村路网80公里;加强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深入实施格桑花种植等生物治理工程……乌市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努力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如果说建房修路是“面子”,那么规范管理就是“里子”。乌市按照城市化思维管理农村,一方面完善农村自管、村民自治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解决污水排放、垃圾清运等难题,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村屯的绿化美化是促进乡村振兴、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乌市尤其突出旅游道路沿线、旅游景区周边和乡村旅游的绿化美化,全力推进绿网建设,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更多像董永强一样的新型农民更愿意尝试和接受使用先进农机、引进优良品种、采用新技术。
晚饭过后,村里的小广场上就响起了广场舞的曲子,将大姐、大嫂、大妈们都吸引过来,跟着节奏抬腿、挥手、转身,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自信,展现着乡风文明的新风貌。
而原来背着双手闲转的男人们也有了新去处,农家书屋里常常挤满了人,村头大树下的“闲话摊”成了探讨种地经的“交流点”,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点燃了一个个老农们的小康梦。
新型农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为乡村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
内外兼修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确保年内农村危房清零销号;启动义勒力特景观大桥、腰乐大桥等11座桥梁建设;改造升级农村路网80公里;加强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深入实施格桑花种植等生物治理工程……乌市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努力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如果说建房修路是“面子”,那么规范管理就是“里子”。乌市按照城市化思维管理农村,一方面完善农村自管、村民自治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解决污水排放、垃圾清运等难题,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村屯的绿化美化是促进乡村振兴、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乌市尤其突出旅游道路沿线、旅游景区周边和乡村旅游的绿化美化,全力推进绿网建设,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谭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