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物产业向高端延伸
内蒙古新闻网  18-07-11 17:09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近年来,通辽市依托丰富的玉米资源,不断加快玉米加工业发展,通过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突出玉米全株产业链建设,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玉米生物产业向绿色、精深、高端延伸,不仅使玉米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且有效提升了玉米生物产业作为通辽九大产业链条之一的身价地位。截止到2017年底,全市玉米综合加工转化能力505万吨,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近120亿元。

  向绿色、精深、高端延伸

  2003年,“通辽黄玉米”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的审核,“黄玉米”成为通辽市第一张农产品“名片”。在发展过程中,通辽市凭借跳出农业抓农业、依托农业办企业的思维,不断丰富着“通辽黄玉米”的内涵。

  从田间走进车间。借助玉米资源,通辽市引进大项目,不断加快玉米生物产业链条的培育、发展和延伸。黄澄澄的玉米粒,经过不同的工序、工艺,转化成为玉米淀粉、蛋白粉、玉米油、谷氨酸、味精等……曾经只能做食品的“大玉米”,现如今,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转化增值。玉米加工产业也由单一化开发利用转向综合化开发利用,由开放型短产业链向封闭型长产业链转变。

  从食品变成药品。通辽市突出发展玉米精深加工和系列研发,加快以科尔沁工业园区和开鲁县工业园区为代表的玉米生物产业集群发展,引进了梅花生物、玉王生物、黄河龙、华曙生物、圣雪大成、华北制药等25家大型玉米精深加工企业。目前已形成了13大类200多个品种的全株产业链,苏氨酸、亮氨酸、甘露糖、硬葡聚糖等高端产品种类已达到120种、占全部产品种类的60%,梅花生物的海藻多糖、普鲁兰多糖技术打破了欧美和日本的技术垄断。由过去简单销售摇身变成“吃干榨尽”,后续深度加工让玉米身价倍增。做大、做强、做精,持之以恒,让小玉米长成参天树。

  2017年,通辽市玉米生物产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稳定。2018年,通辽市计划开工建设玉米生物产业项目14个,年内新增苏氨酸10万吨、强力霉素2000吨、土霉素钙2000吨、丙酮酸500吨、腺嘌呤1000吨;完善和扩大通辽市玉米交易中心功能和交易额,加强玉米生物科技攻关,搭建玉米全产业链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努力建成大型玉米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全方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个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好的成长环境。一直以来,通辽市贯彻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深入实施企业培育工程,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全方位推进玉米生物产业发展。

  在提升产业发展要素保障能力方面,通辽市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玉米生物产业;通过“助保金贷款”等方式为玉米生物企业融资;推进华曙生物、黄河龙生物热电联产机组项目前期工作,力争2018年开工建设;参考黑龙江、吉林省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补贴政策,制定通辽市玉米生物企业加工转化玉米补贴政策,并常态化执行;科尔沁工业园区、开鲁县工业园区进一步健全完善排污、集中供热、固废处置等功能性基础设施。

  在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通辽市以梅花生物、开封制药、黄河龙生物、金谷源等企业为重点,扩大小品种氨基酸、强力霉素等深加工产品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层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在玉米秸秆制取天然气方面实现突破;抢抓政策机遇,争取燃料乙醇项目得到国家、自治区政策支持,将通辽市谋划的燃料乙醇项目列入相关规划。

  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通辽市将发挥梅花生物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昶辉生物院士工作站的引领作用,搭建玉米生物全产业链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加大技术研发和攻关力度;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着力引进玉米生物产业新技术、新成果,依靠科技创新稳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玉王生物科技玉米生物工程研究开发中心、黄河龙微生物发酵研究中心申报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开鲁工业园区玉米生物企业联合申报自治区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支持科尔沁工业园区申报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为大玉米插上技术创新的“翅膀”,这是通辽市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秘籍”。通辽市围绕玉米生物全产业链建设部署科技攻关:加快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玉米生物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全市玉米深加工创新资源,以生物医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为主攻方向,向酸、糖、醇、胶、药方向发展。开展秸秆转化和生物提取技术研究与推广,推动秸秆转化产业化。

  从产业“试水”到深度“潜水”,通辽市玉米生物产业趟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循环利用、深度发展的新路子。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通辽市的玉米生物产业正瞄准高端领域的核心和前沿,进发!(记者 阴文娟)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