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河北街道扶贫办主任于艳华真情扶贫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18-07-11 16:5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扶贫开发宣传平台

  “精准扶贫工作是每名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更是每位帮扶干部所应该做到的。扶贫先扶志,我不但要扶志,更要扶智,我要通过用自己的真心、真情来帮助贫困户,使他们树立起早日脱贫信心,过上幸福的生活。”河北街道宣传干事王振杰指着一本《民情日记》对记者说,“街道扶贫办主任于艳华在日记里这么写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于艳华说,“扶贫先扶志,只有切实改变等、靠、要思想观念,切实激活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秦永苓是桥头湾子村贫困户,因丈夫尿毒症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几十万外债,再加上家里又有两个上学的孩子,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窘境。秦永苓虽想努力改变现状,但也是有心无力。2017年,在河北街道扶贫办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帮助下,她家买了三头牛,当年就初见成效,增加了两个牛犊。2018年她又买了三头牛,并计划新建牛舍。在她因为缺少资金感到无助的时候,于艳华和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又协调帮他借了贷款,让她看到了新的希望,对生活又增加了信心。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曾经为了孩子一再想放弃扶贫工作,但每每入户看到那些房屋破旧的家庭,因病、因残致困的贫困户,因为扶贫政策而带来的点滴改变,于艳华就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既然选择了,无论有多难她都要坚持到底。”河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董英建对记者说。

  桥头湾子村8组王久信是于艳华帮扶的一名贫困户。走进王久信的家里,映入眼帘的是家徒四壁,四角旮旯黑咕隆咚,脏乱的墙角堆放着杂物,顶棚用棍子顶着,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窗户用塑料布钉着。墙角站着一个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男孩,这是他12岁的儿子王伟博。

  “王久信早年离异。他不识几个字,对儿子的学习根本就不闻不问。我对这个家庭如何脱贫和孩子的未来很是担心。”回到家里,于艳华就开始制定他们家的脱贫计划:首先要解决孩子学习无人辅导和上学来回往返安全问题,让王久信安下心来专心打工挣钱。于艳华用两天的时间跑了锦山好几个托班,最终有一家托班被她的真心打动,以较低的价格接收了王伟博。于艳华先行垫付了托费,给孩子送去了课外读物,还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到托班和他交流。同时,于艳华在生活上也时刻关注和关心着这个孩子,一有时间就把孩子领到家里来,给孩子改善伙食、洗澡、买鞋、买衣服,还给他过生日,比对自己的女儿还要好。有时女儿也问:“妈妈,你为什么对王伟博这么好呢?”通过教育女儿,最后女儿把王伟博当成了自己的小弟弟来对待。每次女儿都陪着她一起去托班,还给这个弟弟买水果、牛奶和一些零食,对他不会的作业还耐心讲解……

  王守信曾激动地说,“我的房子虽然不大,但很暖和,我和孩子再也不会被冻醒了,再也不会因为贫穷让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了。苦日子到头了!感谢党和政府!”在我旗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带动和于艳华的倾情帮扶下,如今,王久信家买了一头基础母牛,孩子的教育有保障了,新房也盖起来了。当日落西山,牛儿悠闲地吃草,袅袅炊烟从烟囱飘出,久违的小院重新焕发了生机。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