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世上有三样苦:打铁、划船、磨豆腐,足见豆制品加工这一行的不容易。看似很小的行当,库伦旗水泉乡的李显华却做出了大文章,小小“豆腐坊”成为他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梦之坊”。
近日,记者来到了水泉乡国龙石磨豆制厂,走进大院没一会儿,一股豆浆的纯纯香味就扑鼻而来。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寻着香味走进车间,里面热气腾腾,几名工人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机器:冲洗黄豆、磨浆、渣浆分离、煮浆、点脑、搅脑、压制,香喷喷的干豆腐就成型了。记者撕下一小块还热乎的干豆腐品尝,豆香味浓,口感筋道。
还没等记者开口问,李显华便迫不及待地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的‘水泉豆腐’,它在方圆百里都是很有名的,由于采用传统的石磨工艺,豆腐品质、味道比较好,很受顾客欢迎,现在主要销往科尔沁区、库伦旗、奈曼旗、科左后旗以及辽宁阜新等周边旗县乡镇,固定的销售网点有100多个。我还特别有幸参加了“百企千村精准扶贫”通辽市第三届农畜产品对接交易会,通过展销,不仅引来了商机、拓宽了销路,还通过产品的宣传,提高了我们家乡的知名度!”
44岁的李显华出生在奈曼旗,11年前来到“第二故乡”库伦旗水泉乡创业,创建了水泉乡国龙家电家具城,由于头脑灵活,勤劳肯干,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李显华紧紧抓住了“石磨豆腐”这个商机,租了场院,购置了3台石磨机器和3台货车,成立了水泉乡国龙石磨豆制厂,并注册了具有产地标识的商标“水泉乡国龙石磨豆腐”。李显华向记者介绍说:“以前村里的家庭小作坊豆腐,所有工序都靠人工,最繁重的活就是推石磨,产量少,也很耗费人工。我多次去吉林、辽宁等地考察加工制作豆腐项目,一边尝试一边改进,由电机带动石磨,即方便省力,豆腐的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现在,每天能制作豆腐约1500盒、1500斤左右,收入可达4500元。”
跟随李显华,我们走进了豆腐加工车间,工人们穿着整齐的服装各自忙着手中的活计。“看似简单的豆腐制作工艺,其实里面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黄豆得是自家农田里种出来的;这水都是深井水,这石磨磨出的豆浆,无论是从口感还是从营养上讲,都保持了豆子的原汁原味;熬制豆浆火候的把握很关键,过旺过弱都不行;点浆用的是卤水,既要掌握时间,又要掌握比例……”工厂的师傅详细地向我们介绍着豆腐的每一道加工程序。
如今,李显华的豆腐坊有工人近20人,多数都是本村或邻村的贫困户,根据岗位的不同,月工资在2300—5000元左右,一年发放工人工资40余万元。“家里孩子正在读初中,耕地又少,农业收入根本保障不了家庭的生活所需,又脱不开身外出打工,急得团团转。多亏了李厂长,现在家门口有了工厂,我和媳妇先后应聘到工厂来上班,两个人每个月4600元的工资,每月25日准时领工资,有了这些钱一家三口的生活就算有了保障,生活真是越来越有奔头!”贫困户孟显友高兴地说。
当记者和李显华谈到未来的发展时,李显华信心满满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我要紧紧抓住这个大好机遇。今年春季,我们又加大了投入,吸纳周边的农户用土地入股合作社,种植杂豆。同时,继续添置机器,增加员工,扩大生产规模,试生产其它豆类产品,实现豆制品生产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带动更多的乡亲和我一起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 (通讯员 刘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