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刚原本在外打工,收入比较稳定,父母身体健康,也能自给自足。然而一场变故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举步维艰。母亲患上了脑血栓,他则在打工时因事故砸断了双腿。
杨文刚失去了劳动能力,这个家庭也就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母亲和自己的医药费成为杨文刚难以承受的负担。一无技术,二无资本,杨文刚的生活一时失去了方向,让当时只有30多岁的他生出了许多白发。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杨文刚看到了希望。2016年,他家被认定为贫困户,原本就想养猪的他用1.5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买了12口猪,在自己家院子里搭起猪圈,兢兢业业地搞起了养殖。
目前,杨文刚养了1口种猪、5口母猪,每口母猪每年能下两窝小猪崽,一年下来就是70到80只,一只小猪崽能卖500—600元。猪饲料大部分都是自己家地里种的,基本能够自给自足。
随着杨文刚身体的慢慢康复和夫妇俩的辛苦劳作,他家的耕地每年也能带来不少收入。“去年卖猪收入1万多块钱,粮食卖了3万多块!”说起收入情况,杨文刚的妻子露出了笑容。
除了养猪和种地之外,夫妻俩没放过任何能赚钱的机会。他们在自己家房后不到2分地的小院里种上了葱,每年靠卖葱也能收入2000多元。“咱们国家的扶贫政策好,但是想要脱贫自己也得努力。”杨文刚感慨道。
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后,去年,杨文刚帮父亲养了7口育肥猪,连着地也一起帮忙照料。今年,他父亲被认定为低保户。在扶贫双轨制的基础上,通过杨文刚夫妇的帮助,他的父亲也脱了贫。
在杨文刚家房后,整整齐齐地码着许多红砖,问起这个,杨文刚又打开了话匣子:“我用去年卖猪的钱买了3万多块砖,琢磨着再盖个二三百平方米的棚舍,扩大养殖规模。”他笑着说。
扶贫先扶志,只有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杨文刚夫妇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为贫困户作出了示范。(白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