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技术改变中国沙漠治理
内蒙古新闻网  18-07-31 10:10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社

  治沙技术人员展示水汽法植树。新华社记者于嘉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30日电(记者于嘉)盛夏的阳光洒向库布其沙漠,一丛丛、一簇簇的沙柳、柠条和花棒,装扮着一度寸草不生的沙丘。空气中,植物的清香四处飘溢,令人心旷神怡。

  几名参加暑期实践的治沙专业大学生,在沙漠腹地观看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技术研究院的治沙技术演示,还不时上手小试牛刀,向专家“取经”。

  “十几秒就能种下一棵沙柳,太神奇了。”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大三学生伊力其说。

  只见两名技术人员,一人手持1米多长的自制水汽枪,在沙地冲出一个深约1米、直径5厘米左右的栽植孔洞;另一人将沙柳苗插入孔中,再用水汽枪给苗浇水。

  “在沙漠挖坑、插条、填土、踩实要四五分钟。用水汽法种树就像给沙漠做微创手术一样,提高了效率和成活率,减少了对沙土的扰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吉树说。

  沙地中的标尺展示了逐年降低的沙丘。新华社记者于嘉摄

  他说,这项技术创新的灵感来自长期的造林实践。2009年这个点子被提出,2011年研发成熟,2013年大面积推广,仅库布其沙漠就有150万亩采用该技术治理,如今还推广到科尔沁沙地、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中。

  位于黄河内蒙古段大“几”字内侧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曾是北方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多年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沙区农牧民采用不少自主研发的治沙技术,绿化了三分之一的沙漠面积。

  站在库布其沙漠深处一个名为“那日沙”的地方,稀疏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遮盖了连绵的沙丘。林木间,一根十多米高的标尺立在沙上。标尺上,每隔一两米悬挂一个年份标牌,最高点是2009年,向下依次为2012年、2014年、2016年。

  “每个标牌都反映了当年的沙丘高度。”张吉树说,治沙人员采用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让沙丘高度明显降低。

  张吉树解释说,这项技术利用削峰填谷原理,先确定流动沙丘所在地的主风向,然后在迎风坡四分之三的高度以下种植灌木,未造林的坡顶便会被大风逐渐削平,栽了灌木的地方得以固定。

  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至今,治沙人员利用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在库布其沙漠种树30多万亩,治理区沙丘高度平均下降三分之一左右。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技术研究院课题研究员郝亚峰正在操作无人机飞播。新华社记者于嘉摄

  “嗡……”一架无人机在百米开外的沙山完成飞播作业,平稳返航。操作员郝亚峰是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技术研究院的课题研究员,专攻无人机飞播技术。

  他趁无人机还未降落,向记者展示了飞播过程。郝亚峰按下遥控器上的“播撒”按钮,无人机装载的种仓出粒口就有种子飞洒而出。

  拾起一粒种子,只见其表面被裹了一层可降解的淡粉色“包衣”材料,不仅有助于种子在沙地固定,还能为种子提供营养和水分。

  郝亚峰说,无人机能装10公斤树种,飞播一亩只需1分钟,最远飞行距离达3公里,可预先设定航线,使其在空中自主飞行播种,并能紧急避障。

  “一架无人机一天可以种树400多亩,比起人工打孔植树,效率大大提高。”郝亚峰说。

  中国自主研发的治沙技术还被沙区农牧民熟练掌握。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有治沙企业亿利资源集团成片的甘草地,满目苍翠,郁郁葱葱。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农民高毛虎与十几名村民锄草、浇水。

  “这些望不到边的甘草都是我带着乡亲们种的,我们采用公司研发的技术,把甘草从竖着种改成横着种,增加治理面积。”高毛虎说。

  张吉树介绍说,甘草适合在沙漠里生长,固氮量大,改良沙土的效果很明显,让甘草躺着长的技术可以将一棵甘草的治沙面积由0.1平方米扩大到1平方米,这项技术已推广到其他沙区,治理面积达220万亩。


[责任编辑: 赵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