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土豆,皮和肉都是红色的,可以像水果一样生吃、榨汁;黑色的土豆,深紫色的果肉,富含花青素,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在第三届包头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上,五彩马铃薯火了,北京两家大型餐饮企业当场订购一空。
这等稀罕物,来自包头市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三岔口嘎查。
7月的三岔口嘎查,1600多亩马铃薯郁郁葱葱,白的、淡紫的花开满田野。村委会的大数据示范监测平台正实时监测、管理着马铃薯生长情况。村民辛海忠一边在田间除草,一边感慨到:“要不是王书记提出了土地托管,我们这儿哪能长出五彩马铃薯,就连见也没见过。”
辛海忠的感慨不是没有道理。从石拐区2个市级贫困村之一到脱贫示范村,三岔口嘎查成功的秘诀全在这土地里。
村民嘴里的王书记,就是三岔口嘎查第一书记王小敏。2015年5月底他来到三岔口嘎查时,全嘎查493户、1340人,其中贫困户47户、贫困人口100人。耕地面积7100多亩,其中水地不足三分之一。旱地多水地少、农业科技含量低致使农业产量低下,单户经营的经营模式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制约着农牧民增收。而土地是农牧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如何通过土地让他们脱贫致富,是王小敏一直考虑的问题。
“实行土地托管,将农民分散、小块的土地集中起来,从种到收,科学高效的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全部由‘田保姆’代劳,农民可以放下锄头坐等收成,还可外出务工,挣两份钱。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只要将土地托管,也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说干就干,王小敏立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三委班子会议,确定了帮扶思路。
面对新事物,很多村民抱有怀疑态度。王小敏就带着党员走家入户进行宣传,还带着村民代表、种植大户、村三委班子去固阳的合作社参观学习。党员更是带头加入土地托管。到2017年全嘎查符合条件的230多户人家都加入了土地托管。
托管的土地谁来管?王小敏带领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蒙薯帮农农业专业合作社。技术和农机设备怎么解决?不会开车的王小敏穿双运动鞋,骑个自行车,开始到处跑项目。先是争取到滴管项目和电缆设备,解决了旱地灌溉难题。再利用自己单位包头市统战部的资源,争取到包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还邀请来内蒙古农科院马铃薯首席专家李文刚教授为专家顾问,采用高垄双行侧播等10项高产集成技术,解决了马铃薯增产增收技术难题。
高陇高产高效,三岔口的马铃薯提前播种,提前成熟。“以前种几亩地,一家人忙活一年。现在1600多亩地,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操作,只需要8个人。以前亩产三四千斤,去年我们亩产达到七八千斤,翻了一倍多。”说到兴奋处,王小敏伸出手指比划着说。“收成重要,怎么卖出去也很关键。我们召开了马铃薯现场认购会,各地商会、民营企业、大专院校以及外地经销商等20余家单位现场签字认购,再加上本地爱心单位和电商平台认购,土豆还没成熟就销售一空。”
去年,辛海忠和加入土地托管的24户贫困户顺利脱贫,其他贫困户也通过政策兜底等全部脱贫。辛海忠患有肾病,常年吃药,不能干重活,每年播种、收割,都要靠亲戚帮忙。土地托管后,他再也不用愁种地的事了。“以前一年忙到头,刨去种子化肥,一亩地也就是挣500块。去年土地托管头一年,每亩分了550多元。我还在合作社和村委会打些零工,一年收入2万多。”辛海忠说。
“这种‘支部+合作社+技术团队+农户’的土地托管模式,拓宽了脱贫的路径,在石拐乃至包头市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石拐区扶贫办主任张红说。
王小敏介绍,为实现多元化发展,今年除了种五彩马铃薯,还种了小部分一穴双株玉米和南瓜。“我们的五彩马铃薯不仅卖相好、口感好,而且每一个都有‘身份证’、可溯源,今年种的已经全部预订出去了,协议价初步定为6毛钱,看这个市场行情还得涨,预计托管土地每亩实现纯收益能达到1200元到1500元。”王小敏说。
3年来,由最初的半个月回一次家,到现在忙起来一个月回一次家,王小敏把三岔口当成了自己的家。2017年初,单位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想不想回去,王小敏说:“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农民把土地交给我们托管,是对我们的信任。现在土地托管刚起步,我不能撂挑子!”
绿色的田野孕育着收获的希望,三岔口嘎查脱贫致富的路越走越宽……(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马少林 霍晓庆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