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中关村的清华科技园。
图为中关村景象。
开栏的话: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2012年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习近平频频谈创新,事事讲创新,处处谋创新,从全局的高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谋划部署。
从今天起,“创新中国”版开辟“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创新地理”专栏,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国创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8年,对北京中关村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
40年前的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大门,中关村跟全国人民一起,开启了探索创新之门。
30年前的1988年,国务院批复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作为试验区核心地带,开启了我国创办高新区、设立科技园区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历程。
5年前的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把集体学习的“课堂”搬到了中关村。参观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
时至今日,中关村已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汇聚了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天诞生86家科技型企业……积极进取,引领全国,面向世界,中关村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早已告别“电子一条街”
“在癌症治疗中,冷冻治疗是一种普遍而有效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超低温,在影像设备精确定位下局部摧毁病变组织。之前,冷冻治疗的设备主要来自于美国和以色列,而康博刀的发明打破了这一垄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科主任朱旭对本报说。
朱旭主任是最早临床应用康博刀的医生之一,在他看来,相对于进口产品,康博刀优势明显。
7月中旬,康博刀上市后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行了首次临床运用。这是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刘静及其研发团队创造的最新成果。“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肿瘤治疗设备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刘静表示。这种信念支撑着该团队从1999年起步,在低温医学健康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研发出一系列先进肿瘤诊疗装备。
一把康博刀,反映出中关村“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彰显出中关村自主创新的巨大能量。
据了解,中关村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坚持做“菜心”,密切关注变革性产业发展,支持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按照“一产一策”,制定实施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促进政策,出台《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为此,中关村聚焦人工智能,积极拓展企业与国际顶级人工智能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涌现了众多产品和企业。
从百度的百度大脑,到紫光集团的“云计算机”,从地平线大规模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大脑引擎”,到百济神州的抗癌新药……目前,中关村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8万件;累计主导创制发布标准7858项,其中国际标准330项。中关村以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不断突破,彰显着其作为科技高地、创新摇篮的新锐形象。
“近40年来,历经‘电子一条街’、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阶段,中关村始终不忘初心,肩负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使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说,而今,通过准确把握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关村正积极发挥在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主要载体作用。
孵化器开到了海外
创新早已融入了中关村的血脉。
早在30年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之时,中关村就凭借其高昂的创新精神、浓厚的创业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创业者。
用友网络是中关村第一家私营高新技术企业,牌照编号“SY0001”。最初决定创业时的情景,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历历在目:“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大会正式宣布了若干条鼓励科技人员、专业人员到中关村创办高科技企业的政策,听完后我热血沸腾,回到单位就开始写辞职报告。”
30年来,用友网络和中关村一同成长。如今,用友网络已发展为领先的综合型、融合化、生态式的企业服务提供商。
40年间,中关村的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在这里生根发芽。北京云脑抗量子计算密码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受惠者之一。
“我们公司创建于2017年,去年10月免费入驻北京银行中关村小巨人创客中心。当时公司还没有完成工商注册,但北京银行在听取项目汇报之后,很快表示愿意为我们提供帮助。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公司的研究比较有前瞻性。此后,公司多次参加了创客中心举办的导师大讲堂、科技政策宣讲、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并参加了入孵企业专场投资路演,与多家投资机构对接。在北京银行的支持下,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以提高,与多家企业达成技术合作意向,与3家投资机构达成了投资意向,同时还收获了与清华大学量子通信团队的进一步合作机遇。”创始人马国书对笔者说,言语间充满了对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的认可与感激之情。
如今,中关村有2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490多家创投机构、500多家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29家大学科技园……
立足全国,面向世界,中关村正在打造全球化的创业体系。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清华科技园创源硅谷孵化器、清控科创硅谷孵化器等孵化器落户海外。这些机构为中关村企业走向海外提供了强大助力。中关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国际知名的创新创业活跃区。
“中关村现在的创新生态就像一处‘涌泉’,智慧的泉水会在环境的压力下自动喷涌出来。”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尹卫东说,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了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来了就不愿离开
翻开中关村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料,会发现其人才队伍都相当亮眼。以人工智能企业云知声为例,技术团队中博士占比45%,工程师占比78%。众多技术骨干毕业于中科大、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UIUC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为什么中关村能够吸引那么多的海内外人才?
便捷、高效的人才引入政策措施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7月6日,在海淀区双榆树北里的公安部中关村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大厅二层,美国人威廉·罗索夫正在办理自己的“中国绿卡”。
“我在中国生活了6年,之前每年我都需要重新办理一次中国签证,这个过程会花费较长的时间,有时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现在,我很开心拿到‘中国绿卡’,它帮助我更好地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罗索夫对本报说。
罗索夫是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首席代表,日前,他通过了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积分的评估,成功申请了在华永久居留。
为吸引聚集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2016年3月,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推出,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关村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大厅受理外国人永久居留申请855人,长期居留许可1904人。
一大批孵化机构是引进人才的“主力军”。
作为创业孵化机构,中国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担当着“服务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的重任。截至目前,园区共引进约1200名留学人员入园创业。园中,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有300余家,占企业总量的80%以上。留学人员创业者的学历以博士和硕士为主,占留学人员创业者总量的89.05%。
迄今,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共计42家,为海外人才提供孵化面积61万平方米,并提供工商注册、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
引进人才是第一步,中关村能够留住人才,离不开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
围绕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税收等关键环节,中关村推出了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把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对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实行股权和分红激励,并给予分期纳税或取得收益再纳税的优惠政策,推动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市级落实政策,在制度上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在收益分配上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高端领军人才踊跃集聚也使得中关村自主创新成果凸显:2017年,中关村企业有51项(通用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占国家进步奖通用项目的27.3%。
不是简单提供优惠政策
中关村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一直以来,肩负着深化改革“探路者”的使命。
“学校的创新能力是无需置疑的,关键是如何把一流的技术转化为一流的产品。”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戴斌对本报说。
技术转移中心是北京理工大学内设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全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北京理工雷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技术转移中心的“得意之作”。公司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学术团队为主,将一大批技术成果转化为拳头产品。笔者在理工雷科的展厅看到,公司将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再创新,产品广泛应用于无人机侦察、无人车、地质灾害监测、北斗卫星导航、隧道内导航、安全存储等领域。
理工雷科的成功在于,打通了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市场应用的创新链条,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得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推动创新主体之间深度合作,使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体制创新渗透到每一个环节。科研体制创新为中关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2005年年底,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正式挂牌。生命所采取改革试点的方式,旨在探索一条与传统科研体制迥然不同的研究模式。
生命所诞生伊始,就呈现出全新的面孔,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国内外一流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包括1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24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组成科学指导委员会,学术水平之高开创国内先例。
今年1至5月,中关村示范区新设立科技型企业12959户,占全市新设立科技型企业总量的42.3%。“中关村服务创新创业,靠的不是简单地集聚创新要素和主体,不是简单地提供政策优惠,而是形成有利于‘要素聚合、主体协同、文化融合、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翁啟文对笔者说,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包括高校院所、科技企业、优秀人才、创业投资、孵化服务、创新政策等六大要素,形成了由众创空间、创新型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知识产权、律师、会计等专业机构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40年来,中关村就是这样,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中关村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历经40年艰苦奋斗、40年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知名的“创新名片”。
在这张“创新名片”的背后,到底蕴藏着多少年、多少人的艰辛耕耘?
这也许无法用语言描述。但科研工作者知道,创新体制改革的推动者知道,创新创业的弄潮儿知道,中关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