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畔 脱贫致富谱写幸福之歌
内蒙古新闻网  18-08-08 23:2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西辽河是辽河的上游,也是辽河的最大支流,流经通辽市中部,河流由西向东流淌,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广泛分布着山丘草原和黄土丘陵地貌,气候干旱,植被不良,河流含沙量较大。在西辽河平原上,不屈不挠的人们传承着坚韧与活力,与自然抗衡,与贫困斗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走进西辽河畔的哈拉嘎台嘎查、哈日朝鲁嘎查、东风村,脱贫致富的喜讯声声传来,美好的生活、洋溢的幸福随着西辽河缓缓流淌……

在西辽河畔,不屈不挠的人们传承着坚韧与活力,与自然抗衡,与贫困斗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里有中国最美的山地草原,孕育着着神奇与力量,展现着亲如一家、脱贫致富的动人画卷。

  在脱贫攻坚一线,有这样一批帮扶干部,他们和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像一家人一样帮助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以真心、真情、真行谱写了一首“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亲”的幸福之歌,而他们只是众多帮扶干部的缩影。

  炎热的7月,记者来到这里,体验他们主动的、真正的沉下去,尽心尽力脱贫致富的成果,讲述他们为百姓平安稳定、人居和谐、邻里和睦的幸福故事。

白俊胜(左)了解贫困户近期情况。

  白俊胜:把百姓事当家事

  7月24日晴 哈拉嘎台嘎查

  盛夏的科尔沁大地格外闷热难耐。上午,参加了科左后旗嘎查村“两委”班子抓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的努古斯台镇哈拉嘎台嘎查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白俊胜,会后立即赶往村部,召集扶贫工作队成员,传达学习今天推进会的有关精神,并部署接着要做的工作。又是一个中午,大家不眠不休的探讨目前嘎查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下午,白俊胜走访的第一户是拉木阿爸家。哈拉嘎台嘎查由巴润哈拉嘎台、苏亩哈拉嘎台、准哈拉嘎台3个自然嘎查组成,共有252户、846人口,全部是蒙古族。拉木老人家住在巴润哈拉嘎台小组。

  “米尼呼,你额吉这两天一直念叨你来着”“最近比较忙,没时间来看你们,听说房子漏雨,我就过来瞅瞅”“唉,房子年头大了,有点小毛病是正常,要是以前我早自己收拾了”“阿爸,您千万别着急,更不能自己上手,漏雨的事我来解决”。白俊胜边说边走到漏雨处,拿手机拍照。拉木阿爸今年85岁,是以前当地小有名气的兽医,帮助牧民治好过无数牲畜,是个受人尊敬的老人。“因岁数大,毛病多,老两口2014年识别成贫困户,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给安装电视接收设备,打安全饮水井,砌院墙,铺院地等用实物扶持的同时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交纳商业医疗保险、办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提供了一系列健康保障。通过两年的扶持,2016年认定脱贫。”白俊胜接着说,拉木阿爸这样的脱贫户返贫的几率比别的贫困户大一些,所以对这样的贫困户我们采取脱贫不脱帮扶,多走访,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返贫。

  “米尼呼,你送来的栽子已经长成这么高了。”老额吉指着菜园子里长得枝繁叶茂的土豆说。拉木阿爸老两口一会儿一个亲切地召唤着“米尼呼”,让旁人很是羡慕,因为蒙语“米尼呼”的意思是“我儿子”。对此拉木阿爸说,自从扶贫工作队驻嘎查以来,白俊胜对他们俩无微不至的关心,不亚于自己家孩子,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日久生情,现在他们心里白俊胜有了非亲生却胜似亲生的地位。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所以知道这里的人们特别注重感情。”白俊胜驻嘎查以来,真诚的对待每家贫困户、每个人,把百姓事当家事,踏踏实实的做,经过从陌生到熟悉、从信任到认可,渐渐培养出感情,真正成为本嘎查一员。他说,每当进拉木阿爸家,看到两位老人的慈祥的目光,听到亲切的召唤,我就有个回家的感觉。每次路过他们家门口,我就情不自禁地往里瞅瞅:阿爸额吉在没在?院子里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从拉木阿爸那里出来,直奔下一个走访的乌力吉达来家。乌力吉达来家住在准哈拉嘎台小组,巴润哈拉嘎台小组到准哈拉嘎台小组近10公里的路程,途中正好路过苏亩哈拉嘎台小组。一路上碰到院子里干活的,街上走的,路边放牛的村民,白俊胜都停下车,打招呼聊上几句。

  白俊胜看一下同行的记者不好意思的说:“都是我们嘎查的,驻村4年了,除了外面长期打工人员以外,从小孩到老人我基本都认识。”原来,科左后旗电视台办公室主任的他,2014年就下派到哈拉嘎台嘎查帮扶。因为沟通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2016年4月被任命为哈拉嘎台嘎查第一书记。

  乌力吉达来家的院子很大,用铁丝网围栏的院子里散放着几头牛和十几只羊,在那里安静的吃草。白俊胜来到羊群跟前仔细观察的同时问乌力吉达来病情,得知一只羊羔以外目前还没被传染的迹象后,说先把有病的羔羊隔离起来,换回病羊的事他和卖家已沟通了,能换来一只健康的羊。听完白俊胜的话,乌力吉达来脸上立刻泛起笑容。

  今年56岁的乌力吉达来是个很健谈的人,他说他们现在住的地方以前是洼地,他拉几百车土垫起来的。他还说2014年他们家的羊发展到300只,那时整个嘎查数他们家的羊最多。可以听出来,他是能吃苦肯干的人。然而,家里发生的一次重大变故彻底改变了他们生活,2016年12月,巨大的不幸降临到这个家,大学毕业没到两年的儿子患脑积水,不治身亡。为了救儿子他们变卖了能卖的所有的家当,东挪西借,花进去30万元。可谓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就在这时,白俊胜和驻嘎查工作队来到他们家,把他们纳入贫困户,协调旗民政局给他们申领了低保,帮他们申请产业扶贫贷款,并买给3头基础母牛,找努古斯台政府让乌力吉达来当生态护林员,发每月1000元的工资等一系列扶持工作。“没有这位‘赛音都格’,我们真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乌力吉达来的爱人没说几句就哭了。蒙语“赛音都格”是“好老弟”的意思。白俊胜知道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扶持,更需要关心和鼓励。所以每次到他们家多待一会儿,多聊一会儿。乌力吉达来夫妇也跟他相处很放松,就像自家兄弟,都愿意告诉他心里话,因为他是真心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当成自己家的事情去办。今年春耕期间,知道他们没钱买农资,白俊胜跟原单位联系送来了2580元的种子和化肥。稻田插秧时还是缺资金,又是他从工作队经费里拿出2000元,解决他们燃眉之急。白俊胜看到乌力吉达来家后院有个自然形成的小泡子,就找电视台协调送来200只鸭雏。努古斯台镇建立产业扶贫基础母羊养殖项目,他就给乌力吉达来家争取买来10只基础母羊……

  “白俊胜‘赛音都格’让我们重新对生活有了信心!”乌力吉达来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乌力吉达来家出来已经是傍晚了,回去的路上,白俊胜播放一段微信语音听,微信里叫他“阿巴嘎”(汉语叔的意思)的人说,自己现在在科尔沁区大林镇光伏项目工地打工,一天能挣110元,挺好的,让他放心。

  “他叫海虎,是我们嘎查在校大学生,这孩子很自立,每学期都出去打工赚点生活费”白俊胜很欣慰的说。

  海虎家住在苏亩哈拉嘎台小组,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在2016年考上大学时,以相依为命的父亲也重病在身。白俊胜和工作队人员给海虎办理大学生困难助学补贴4万元,圆他大学梦。然而,不幸又一次降临到这个家,2017年他父亲病逝,他成为孤儿。海虎原来就享受低保的基础上,白俊胜还是争取到产业扶贫款,买4头基础母牛放在他叔家代养,以此增加海虎的收入。他又申请到资产收益分红项目一头牛给海虎名下,连续扶持3年,每年分红1800元。

  白俊胜说,他特别心疼跟儿子同龄的海虎。有时给他大学班任打电话,了解海虎思想和情绪的变化,学习和生活情况。好消息是在民族大学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海虎一直非常努力和自立,还当上班级干部。

  结束一天的工作,白俊胜来到苏亩哈拉嘎台小组工作队租的民房。他说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住在这里,忙起来一个月回不去,然而,每每想起当初的27户贫困户,通过努力已经24户正常脱贫了。看见胜利曙光的那种亢奋再次次油然而生!

于学林(左)帮助贫困户查看养殖供需信息。

  于学林:我们就是一家人

  7月25日 晴 哈日朝鲁嘎查

  烈日当空,空气里蒸腾着干燥的热气,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一会儿的功夫就让人汗流浃背。在扎鲁特旗鲁北镇哈日朝鲁嘎查,记者翻开了一本厚厚的日记,这是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于学林的工作日记:“今天在嘎查里工作,对自己帮扶的贫苦户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李殿军、王桂荣夫妇是因病致贫,特别是54岁的王桂荣有心脏病、骨关节病、胆囊炎等疾病,常年吃药,备受折磨,影响生产生活,但是她乐观向上,对落实各种扶贫政策很积极。今天给她拿了两盒硫酸软骨素片,可以补钙、护关节、减少疼痛,她愉快的收下了。”

  从2016年驻村开展脱贫帮扶工作,扎鲁特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于学林就把家搬到了嘎查,把热情带到了嘎查,也把专业的健康知识送到了嘎查。

  “很多牧民不了解养生保健知识,小病靠扛,大病才治,导致了因病致贫。针对这个情况,我加强了入户知识普及,联系相关部门开展爱心义诊活动,效果挺不错的。有了好身体,才能有干劲儿,脱贫致富不用愁。”说起利用专业技能提高大家的身体健康水平,于学林侃侃而谈。

  迎着烈日,于学林和同事来到贫困户乌力吉仓家了解情况,推开院门,土黄色的小狗摇着尾巴跑了出来,围着于学林亲昵的转圈。49岁的蒙古族汉子乌力吉仓也迎了出来,用蒙语欢迎于学林的到来,于学林也用刚学会的几句蒙语和他打招呼。

  这样亲如家人的融洽关系是于学林一步步脚量、一次次登门、一次次沟通带来的。哈日朝鲁嘎查是一个民族村,全村95%以上村民都是蒙古族,刚来的时候,不了解习惯,听不懂蒙语,开展工作有些困难。用真心换真心,于学林坚信,只要有耐心、有诚心、有责任心,看到生活越来越好的村民一定对他很放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连村里90多岁的蒙古族老奶奶都能用汉语叫上来他的名字,小孩子们更是喜欢围着他玩儿,找他讲故事。

  工作好开展了,就要让牧民见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乌力吉仓颇有些骄傲的向记者聊起自己家的改变。在宽敞的大院子里,140多只羊嗮着太阳,幸福的咩咩叫着;10多头牛被放到了附近的山上,悠闲的吃着青草;圈里的毛驴膘肥体壮,毛色锃亮。“以前我家可不是这样,孩子上不起学,老人患病,生活困难。这两年,于书记来了,帮助我家解决了上学和治病的问题,还帮我搞起了养殖,挣钱了,脱贫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今年儿子从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了,打算年底去日本留学,在这村里可是头一个啊!”

  于学林想着,不仅要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加速脱贫,更要扶贫扶志两手抓,改变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观念,注重知识的力量,像乌力吉仓一家这样,让这一代人改变生活,让下一代人改变命运。

  以前,哈日朝鲁嘎查有贫困户118户,嘎查里没有产业,只有草场;如今113户正常脱贫、3户稳定脱贫,还有2户脱贫在望。于学林驻村后,积极组织村干部和村民筹备成立养殖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出租草场林地,推进产业发展。于学林介绍,依托扎鲁特旗脱贫攻坚工作推出的9种产业扶贫模式,“6保6助2托”14种兜底政策,投入本级财政资金1亿元,整合资金3.4亿元,再借实施精细化、终端化和“互联网+”发展战略的东风,哈日朝鲁嘎查积极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推行企业合作社,通过“联手脱贫、抱团取暖”,促进贫困户脱贫。

  目前,通过扶贫贷款支持,哈日朝鲁嘎查平均每户饲养2头基础母牛,最多的有20多头,与专业养殖公司成立合作社后,这些牛都可以放到合作社里,基础设施好,专业饲养,联合发展养牛业,提升内动力,稳定脱贫。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从前因为嘎查里的路不好,经常有牧民开车翻进山沟里,造成经济损失不说,有人的受伤致残,丧失劳动力,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想脱贫,这路必须得修,我们跑部门、拉赞助,终于让嘎查里的路平坦了、宽敞了,大家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全力以赴脱贫致富。”于学林的同事补充道:“为了修路,他还拿出了自己第一书记的经费1万元,又自费给村里打井、购置办公座椅、买冰箱,这还得特别感谢他爱人的大力支持呢!”对于同事们的玩笑,于学林有些不好意思:“看到贫困户都过上好日子,家里人特别支持我的工作。”把大家的日子当成自己的过,尽心尽力,精打细算,远景规划,于学林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用心呵护着每一寸土地,每一户兄弟姐妹,每一个脱贫项目。

  “今天有其他嘎查的第一书记来我们这里实地考察,交流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我们在民情民风、地理环境、产业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大家互相介绍了很多好的做法,我要尽快把这些落实到我们嘎查,带领大家抓紧脱贫,长久富起来。”这篇工作日记,对于于学林来说,不仅是给自己的工作加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太阳落山了,原本安静下来的嘎查又热闹了起来,大家收拾好农活儿、吃完饭,三五成群来到村部,抽着烟喝着茶,拉着家常。今晚,大家要开个“议贫会”,商量成立养殖合作社的事儿,畅所欲言,出谋划策,有商有量,这样的“家庭会议”已经成为了哈日朝鲁嘎查的日常,也成为这个美丽村庄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靓丽风景。

岳鑫(中)一家人走访贫困户。

  岳鑫:一人扶贫全家驻村

  7月26日 晴 东风村

  傍晚时分,凉爽的风习习吹来,劳作一天的人们陆续从田野归来。每天的这个时候,岳鑫就会携妻带女开始入户走访了。

  “看看你家猪长的咋样”“长的好着呢,就是价格不好啊”“现在确实是不行,挺住了,价会涨起来的”。简短的打过招呼,岳鑫直奔徐宝贵家的猪圈,两个人的妻子没有跟过去,她俩在菜园里聊的火热。岳鑫是东风镇党委副书记,2017年被组织安排到东风村任第一书记。

  东风村是贫困村,到2017年年末动态调整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3户,贫困人口基数大。又由于东风村是镇区所在地,人口密集,人员类型复杂。面对670户的大村,面对复杂多变的村情,岳鑫迅速变换角色,以一名普通村干部的身份出现在村民面前,坐在炕上、蹲在地上,慢慢唠、细细聊,收获精准识别第一手资料。根据每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他因户因人施策,从一件件、一桩桩实事做起。渐渐地,他以真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被村民所熟悉、信任。

  俆宝贵原本是勤劳肯干的人,日子过的还不错。2017年4月,一纸“胃癌”诊断书几乎将这个坚强的男人击垮。“一直以为就是胃炎、胃溃疡,胃难受了就吃上几片顶药,该干啥干啥。大夫一说是胃癌,当时真把我吓坏了,那得花多少钱啊?”“要没有扶贫政策,我自己真就治不起。”徐宝贵说,是医疗保险、大病救助等扶政策让他有钱治病,更是岳鑫这样的扶贫干部让他有信心把日子过下去。针对徐宝贵术后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身有残疾的实际,岳鑫和村干部为他们家申请到了低保待遇和产业扶贫资金,又协调到5000元帮徐宝贵买回来5头母猪,让他发展庭院养殖。就在前两天,徐宝贵还拿到了1000元租金收益分红。

  为更好地明晰扶贫思路、促进村集体发展,岳鑫积极参与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广西、贵州考察团。考察期间,他深受贵州六盘水市开展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的启发。回村后,他多次召开村“两委”、村民代表会议,与大家共同想办法、出实招。为让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他们商议决定把扶贫资金入股到伊赛集团建设养殖基地,每年可得5.28万元的租金收益。近日,东风村举办集体分红仪式,徐宝贵等24户贫困户每户分得1000元首次分红。

  为了让自己真正地融入到东风村,更便利地开展工作,岳鑫软磨硬泡地做通了妻子和孩子的工作,把家从县城搬到了村里。“一开始很不理解,驻村扶贫真有那么多工作要做吗?一周才能回一次家,我和孩子根本指望不上他,扶贫是大事,那也不能为了大家不要小家了呀。”妻子刘丽丽说,随着她深入东风村的次数增多,最初的不理解变成了对丈夫的牵挂和全力支持。“每次来给他送生活用品,发现他都造的不像样儿,人也瘦了。他入户时,我也跟着去过几户,发现他扶贫这个活儿事无巨细,还真是分不出更多的精神头儿来照顾我们这个小家了。而且,村民也都很朴实善良,我喜欢上了东风村。”为了让岳鑫没有后顾之忧,刘丽丽带着女儿也住到了村里。

  岳鑫说,现在他们家已经融入东风村这个集体了,和左邻右舍的关系处的也非常好,每天晚饭后带着老婆孩子去几家串串门儿,唠唠家常、讲讲政策,和村民的感情更近了。虽然与住在县城比,老婆孩子比以前要早走、晚归近一个小时,要多跑50多公里的路,但是都值得。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岳鑫说,驻村的路也许漫长,他愿意用沾满泥土的双脚去丈量,为贫困群众脱贫、为村集体增收奉献自己的力量。下一步,他打算在辣椒产业上做文章,比如整合资金建设更多的春棚,让贫困户通过育秧或出租来增加收入。

  这几天,岳鑫正与百年酒业、玉王、华曙等龙头企业和镇区的辣椒专业合作社积极对接,争取为东风村村民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大家通过打工增加收入。


[责任编辑: 吴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