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搬进益民小区干净明亮新楼房的刘美君,一扫过去的愁云脸上满是欢喜。刘美君是清水河县宏河镇巴图也行政村阳崖自然村的村民,自己是三级肢体残疾,有3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两个读小学,家中只有妻子一个劳动力。2016年,刘美君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当地确定给予刘美君一家易地移民、教育救助和社会兜底帮扶政策叠加扶持。益民小区的住房由政府给予全额补贴,为保障其生活,经低保核算,他被列为低保对象,还为其在企业托养奶牛1头,持续三年分红2000元,减免了3个子女全部学杂费用,并代缴了年度合作医疗保险。“前年大儿子因为哮喘病在内蒙古医院住院,共花费5000余元,经‘五重’报销后,俺们只花了200块钱。”刘美君说。
为切实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交上“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满意答卷,清水河县委、县政府勇承重担,在认真学习吃透“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等有关政策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上找准差距,在产业扶贫、兜底保障、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上精雕细琢,探索出一条符合县情现状的精准脱贫路径,实现了因人分类施治全覆盖、零遗漏。
抓产业培育,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清水河县一方面“扶长远”,大力发展长期收益的林果产业;另一方面“帮眼前”,实施短期能见效的种养产业,综合考虑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劳动能力大小和经营水平高低等因素,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给予以“三种五养一旅游”为主的“菜单式”产业扶持。
抓重点保障,实现政策兜底全覆盖
因病、因残、因学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拦路虎”。为此,清水河县委、县政府从医疗救助、教育扶贫、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在健康扶贫上,建立“一站式、两降低、三提高、四减免、五步走”五重医疗保障体系,建档立卡贫困户县内住院免交押金,出院支付自付费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分别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在县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报销比例提高10%。免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和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费用,免费为所有贫困户开展签约服务、未脱贫人口进行健康体检、慢病患者开展送医送药服务。设立了健康扶贫基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经“三保一救助”报销后剩余部分费用进行兜底。在教育扶贫上,严格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和优惠政策,学前教育阶段免保教费书费、全额补助伙食费,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发放伙食补助,高中教育阶段免学费书费、发放助学金,中高教育阶段享受“雨露计划”补助,高等教育阶段在给予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同时,从2017年起大学新生每人每年给予1万元的教育资助和一次性5000元的“泛海计划”补助,实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生从幼儿到大学资助全覆盖。
抓就业扶持,实现就近就业全覆盖
围绕“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理念,清水河县首先积极协调驻县重点工业企业、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广泛参与精准扶贫,吸纳更多贫困人口进企业打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如内蒙古万兴宇食品有限公司葡萄种植基地,就近吸纳聚宝庄村周边30名贫困人口常年在基地务工,平均每人每月工资2500元以上,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其次,把环卫、物业、保安等能够提供就业的公益性岗位进行梳理汇总,“当红娘”“搞对接”“定就业”,重点解决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搬迁贫困户和县城周边村的贫困户就业问题。第三是完善生态管护扶贫政策机制,实行生态护林员政策,增设防火宣传员等生态公益岗位,吸纳207名有能力、负责任人员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实现就地就业,每人年补偿3600元。(记者 崔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