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库布其精神 描绘新时代祖国北疆生态文明建设壮美画卷——库布其沙漠治理典型报道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内蒙古新闻网  18-08-10 08:5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连日来,中央主流媒体及本报对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的集中报道在我区各地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和传承弘扬库布其精神,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新时代祖国北疆生态文明建设壮美画卷,为构筑北疆绿色万里长城作出新贡献。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值得每个林业人学习!”赤峰市林业治沙管理站站长吕景辉说,赤峰市是全国防治荒漠化的老典型,库布其是新时代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我们要学习库布其治沙的精神、理念和机制,继续向沙地宣战,让赤峰境内的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真正变成绿洲。目前,翁牛特旗以路治沙的做法已成为全市治沙的一个典范,全旗727万亩沙地已经治理了570万亩,10条总里程为220多公里的穿沙公路,把沙地分成了若干个网格,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绿色则由公路两侧向外扩展,旗里发展的沙地旅游、沙生植物加工、沙地牧鸡、沙地水稻等沙产业,正在让沙区绿起来,百姓富起来。

  “‘全球生态500佳’是敖汉旗的一张生态名片,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要全面学习库布其的治沙经验,将治沙进行到底!”敖汉旗林业局副局长董文信说,治沙造林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老牛拉车不松劲”的韧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现在敖汉旗的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开始由生态外延建设转入内涵建设,由生态效益主导型向经济效益主导型转变,要重点实施“一减三增两改”战略,加快退化林分改造与修复,增加经济林、文冠果、樟子松的比重,做好山杏改接扁杏和沙棘抚育改良工作,真正实现绿富同兴。

  乌兰察布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大河说:“库布其沙漠曾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沙海,鄂尔多斯全市人民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3200多平方公里的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5.7%,其中艰辛难以言喻,成绩来之不易。在库布其沙漠治理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硬生生地把一个沙漠变成了绿洲。为我们兄弟盟市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广。”他表示,今后,乌兰察布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坚持绿色化发展方向,充分借鉴鄂尔多斯治沙造林经验办法,建设美丽宜居乌兰察布。

  位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境内的苏木山林场始建于1960年,目前有林地面积达16.18万亩,灌木林地达9.8万亩,被列为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全国森林体验基地。该林场场长董存占感慨地说:“看了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报道,非常感动。在1960年时,苏木山也是光秃秃一片,在第一任场长董鸿儒的带领下,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经过50多年的拼搏,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近年来,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深化林场管理体制,走‘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拓宽领域’的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每年前来观光旅游人数达10万人次,解决周边就业人数150人。今后苏木山林场充分发扬治理库布其沙漠精神,学习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坚持合理规划造林用地,每年继续造林2000亩,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为改善和恢复生态再做贡献。”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绿富同兴

  通辽市林业局造林治沙科科长李云翔表示:“库布其沙漠治理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近年来,通辽市认真实施防沙治沙工程,通过大工程带动战略,防沙治沙不断提质增速。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善治理规划,健全治理机制,深入实施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千万亩草原修复、千万亩天然草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四个千万亩’工程,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一’和经济生态共赢。”

  “库布其治沙的成功实现了增绿又增收,治沙又治穷。”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宝古图嘎查党支部副书记、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宝秀兰深有感触地说:“要想治住沙魔、改变家乡面貌,既要‘绿起来’也要‘富起来’,这样的治沙理念才能让更多的老百姓加入其中。”

  通辽市老年科协办公室副主任袁颖说,“依靠科技治沙是库布其模式的突出表现,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科技力量,将科技、产业、生态、富民的理念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让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科左中旗妇联副主席张巍表示:“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各地防治荒漠化开出了‘良方’,也为科尔沁沙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和全旗广大妇女一道,继续走好‘治沙+致富’‘生态+增收’的路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科右中旗副旗长邹小舟说:“正是库布其人不服输、不怕苦的实干精神,让沙海变成了绿海。草原增绿、牧业增强、牧民增收,是科右中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今后我们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守住生态底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力推进禁牧、禁垦、禁伐‘三禁’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狠抓清洁能源、特色农业和全域旅游开发,引导资源、技术等要素向绿色产业集聚,真正实现农牧业向绿,农牧民向富,农村向美。”

  “库布其治沙人的执着坚守,不懈治理,成功探索实践出可持续发展的库布其治沙样本,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治沙经验借鉴。科右中旗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沙地北端,总土地面积2342万亩,其中沙地面积610万亩,‘南三苏木’、杜尔基——代钦塔拉、吐列毛杜——巴仁哲里木3条沙带面积364万亩,占全旗沙地面积60%。针对科右中旗生态脆弱的实际,2013年以来,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突出重点,科右中旗实施国家林业重点项目93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项目50万亩,实施退耕还林项目14.7万亩,实施造林补贴项目14.1万亩,实施森林抚育项目8万亩,实施三北工程退化林分修复6万亩,森林覆被率达17.64%。”科右中旗林业局局长包呼格吉乐图说。

  维护好绿水青山守护好共同家园

  “看了库布其沙漠治理的系列报道后,我感同身受。十几年前,嘎查沙化严重,每年都要搬到有草的地方放牧;现在,家门口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白音乌拉嘎查牧民苏古尔参与、见证嘎查治沙全过程。现在,他是嘎查治沙管护员:“牧民没有了草原,就失去了家园!”

  白音乌拉嘎查位于新巴尔虎左旗三条沙带的北部。2000年以来,新巴尔虎左旗通过“三北四期”“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防沙治沙”等工程项目,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7.6万亩,封沙育林成效面积6万亩,育苗面积204亩;大力推行季节性休牧、禁牧、划区轮牧制度,采取牧民“联户、联禁、联治”的三联机制,加强后期管护,形成大区轮牧、沙区共同禁牧、牧民共同治沙的良好局面。

  “库布其精神需要我们每个治沙人一以贯之学习、弘扬并实践,守护绿色家园是我们毕生的事业。”已有34年治沙经历的额尔德木图,历任海拉尔国营林场技术员、副场长、场长,曾获自治区生态建设先进个人。

  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党委书记罗伟看到各媒体对库布其的报道后,感触很深:“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将为阿拉坦额莫勒镇在防治草原沙化、土地可持续发展、居民脱贫致富等各方面提供优秀的经验技术;库布其沙漠治理精神也将引导阿拉坦额莫勒镇更加注重草原管护和生态保护,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增加,实现从‘依靠草原’到‘守护家园’的‘生态转身’。”

  2009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共投资11.85亿元,用于752万亩沙区综合治理。到目前,全市98%的流动沙地得到有效治理,项目区内流动沙地植被盖度由原来的5%增长到32.5%,半固定沙地由原来的20%增长到41.66%,封育区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副局长胡立森在为库布其沙漠治理点赞的同时表示:“今后,将继续发扬库布其精神,不断加大造林绿化、资源保护力度,让呼伦贝尔百姓生活更幸福。”

  库布其人治沙的执着精神,感染着、激励锡盟广大干部群众。锡盟林业工作站的副站长何杰说,库布其治沙精神,使我备受感动和鼓舞,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库布其人治沙精神,科学的应用库布其治沙模式和经验,指导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工程固沙等林业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为锡盟林业生态建设奉献一份林业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西乌珠穆沁旗教科局副局长乌日根都仁说,“库布其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治沙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才能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要将生态保护与建设思想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中,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正镶白旗生态局工作人员路晓飞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们每一名中国人的切身利益。作为生态工作者,我们要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好生态环境,坚决遏制、打击破坏草原生态环境事件发生,维护好草原的绿水青山。

  (综合记者徐永升 胡日查 皇甫美鲜 郭洪申 李新军 巴依斯古楞 见习记者高敏娜报道)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