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沙漠的治沙人的故事
内蒙古新闻网  18-08-10 11:55  【打印本页】  来源:环球资讯广播
带来绿色希望的人们——库布其沙漠的治沙人的故事

  库布其大漠中的雕塑:承载的希望(丁波摄)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库布其沙漠深处,矗立着一座雕塑,雕塑的形状是绿色的大树托起金色地球。这座雕塑名为“承载的希望”,它不仅纪念着库布其的“绿进沙退”的沧桑巨变,也象征了那些为沙漠带来绿色希望的人们的功勋。

  植树万亩的莫尔根道尔记

  植树万亩的莫尔根道尔记大叔(丁波摄)

  “清晨起来抖掉身上的沙子,扛起树苗走一步滑半步地在大漠上跋涉。长河日落,大漠炊烟中,又带着一身的汗水和沙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踏上回家的路”,这是库布其沙漠植树人生活的真实场景。怀着绿色的梦想,很多人出入大漠,几十年如一日。

  “我从74年75年开始种树,最初种2-3亩(约0.13到0.2公顷),03年开始大规模种树。 ”

  说起种树,家住库布其沙漠边缘杭锦旗的莫尔根道尔记大叔是老资格了,当年家乡沙化严重,没有路、缺少树苗,农牧民无奈地苦苦支撑。一贫如洗的莫尔根道尔记一直在寻找生活的希望,他从村里领来政府发放的少量树苗在家附近进行小规模种植。小树活了,长大了,莫尔根道尔记心里有了底,开始用枝条扦插种植。

  2003年政府发放种树补贴,莫尔根道尔记开始扩大植树面积。他一年又一年奔波在沙漠里,把自己走南闯北买来的树苗在沙漠里试种。担水、背苗、挖坑、浇灌……他的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特别是近些年,更是以每年增加30多公顷的速度飙升。终于,莫尔根道尔记大叔凭借一己之力,种下1万亩(超过660公顷)的人工林,其中拥有很多耐寒、耐旱树种,是当地树种最多的人工林。每年光是出售树苗树种,收入就相当可观。

  沙漠玫瑰敖特更花​

  库布其沙漠上的植树大军

  ​在库布其,还有一朵远近闻名“沙漠玫瑰”,她的名字叫敖特更花。她有着清澈的目光、富于亲和力的笑容。作为治沙植树的民工联队队长,她的队伍具备丰富的治沙经验,掌握先进的植树方法,同时,还配备运输车辆、交通车辆和能携带多个钻头的施工机械。

  这支精锐部队由两个分队组成,一支是本村的蒙古族乡亲,另一支由清一色的藏族同胞组成。当年敖特更花在邻近的火车站巧遇一群甘肃武威来的藏族民工找活干。他们听说有沙漠植树的活就跟着敖特更花来到了库布其,以后他们每年都来,一干就是十一年,一个人都没有少。最近几年,敖特更花的民工联队从库布其走出来,踏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登上青藏高原,承包生态恢复工程,把绿色的希望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敖特更花回忆说:

  “我们去新疆沙漠植树,要雇用当地人。说起植树,他们和我们十几年前二十年前的想法一样,不想参与,他们笑着摇头说,种不活,种不活,回去吧,回去吧。等我们种了一年,第二年再去的时候,他们主动来找我问,还有绿化的活儿吗,我们要参加。”

  现在,敖特更花的队伍正在西藏山南种植经济作物。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她正在准备到前方和她的队伍汇合。因为前方需要车,这位42岁的蒙古族女子将自驾3000公里,踏上从家乡杭锦旗到西藏山南的漫漫长途。

  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孟克达来

  孟克达来(前排右)一家

  旅游公司董事长、沙地业主、民工联队队长、养殖大户……生活在七星湖畔牧民新村的孟克达来拥有多种身份,每种身份都代表不菲的收入。他和父亲合伙包种了66公顷林地种植甘草等经济作物,自家的两辆装载机在治沙工程上干活,此外还圈养了100多头牛、数百只羊……

  孟克达来今年40岁,他的童年在漫天黄沙中度过,沙漠里没法上学,他投亲靠友勉强读书,成年后又去城市工厂四处打工……1998年,孟克达来回家了,头一件事就是跟着父亲在沙漠里种树。父亲说,这能改变家乡的面貌。

  2006年生态移民,牧民们搬进了新村,政府把他们请到鄂尔多斯市里,免费吃住,看歌舞、骑马骑骆驼,示范旅游业发展。回家以后,40个牧民中的大多数人都摇头,有人说游客用自己家的卫生间不习惯,有的说青年情侣来村里一起住不合老规矩,只有“见多识广”的孟克达来率先开了自己的旅游饭店。

  小饭店经营不错,村里很快又冒出来两三家,又发展到七八家,沙漠上的旅游项目也越来越兴旺了。今年孟克达来带领乡亲们联合经营,成立了“银沙旅游有限公司”,二十多家牧民资金入股,公司里有马队、骆驼队、越野车、沙漠冲浪车、蒙古大炮……

  孟克达来说,搞旅游好,虽然旺季一年只有几个月,但是挣到的钱却相当于别的行业两年的收入,而且还是现金。平时养牛种树这些生态产业也不耽误,所以大家心气儿很高。最近公司要买三条汽艇,和大家一说,45万人民币的资金转眼就到账了。

  孟克达来感叹,过去家乡落后闭塞,沙漠里的人让人瞧不起,自己也觉得脸上无光,现在不一样了:

  “你看现在我们的朋友圈,都发的是‘美丽的沙漠’,过去是‘死亡之海’,在沙漠里土地没人要,现在抢着要,因为这是生态产业的宝贵资源,我们离不开它。”

  ​

  昔日的死亡之海今天农牧民眼中的金山银山(丁波摄)

  ​

  (记者丁波郑立恒王稷钧) ​​​​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