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治沙传奇三:微创手术治理沙漠 死亡之海生机盎然
内蒙古新闻网  18-08-13 11:58  【打印本页】  来源:国际在线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库布其沙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得到全面治理的沙漠。在1.86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沙漠上做到”绿进沙退”,当地人民不仅拥有百折不挠的韧劲,还依靠科学规划、技术创新,为治理沙漠带来源源不绝的动力。

  库布其沙漠是次生性沙漠,汉武帝时期这里还是水草丰美的“朔方郡”,两千多年来的大量无节制开垦放牧,使库布其生态严重恶化,成了名符其实的“死亡之海”。

  库布其宿疾难除,但是今天的库布其人治病有方,他们的办法是“南围北堵,中间分割”。沙漠的周边被连绵的人工林紧紧锁住,中间则用方格沙障固定沙丘,为飞机播种人工植苗创造条件。

  如今新的沙障品种正在库布其推广使用,为锁定沙漠提供便利。例如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沙袋沙障”,以木薯为原料制成,像白色的水龙带,把沙子填进去根据需要截成不同的长度,就可以自如铺设立体沙障。

  这一沙障的专利拥有人虞毅介绍说:像传统的沙障,草方格能使用两年、沙柳方格大概是三年到五年,而现在我们这个产品能用十年。

  这种沙障不仅经久耐用,10年以后还能自然降解,没有残留污染。同麦草做成的草方格、沙柳等传统沙障相比,铺设效率提高3到5倍,材料搬运量降低了20到60倍。用水枪喷射的水气流在沙地上冲出直径几厘米深一米的洞,然后将树苗种进去,这相当于给沙漠做了个微创手术,这就是大名鼎鼎、在库布其沙漠上广泛使用的微创气流植树法。它的特点是,减少了土壤扰动,保护了土壤的墒情和原有结构,水流瞬间冲击在洞里形成保水防渗层,种植每棵树只需要3公斤水。

  这套方法由内蒙古亿利集团发明,亿利集团沙漠研究院副院长张立欣介绍说:“过去造林需要挖坑、植苗、浇水、填土四个工序,种一棵树需要十几分钟,现在我们通过这项技术的改进,将四套工序变成一套,大大节省的造林的时间,两个人合作十秒钟就可以种植一棵树。”

  如果是在取水不方便的地方,微创技术植树还有个配套方法,用特殊的螺旋杆在沙漠上钻出小洞。这种螺旋杆法,植树效率和气流法非常接近。

  新的技术高效实用,得到广泛的应用。亿利集团运用微创技术,9年来一共种植树木超过10万公顷,节约费用15亿元人民币以上,加快了库布其的绿化进程。

  2009年微创水气法植树技术面世之后,“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又应运而生,这种方法通过大数据精准判断沙漠风沙运动规律,精准测量沙丘迎风坡植树的位置,与微创气流法结合进行种树,覆盖沙丘斜坡坡面四分之三,留出坡顶位置让沙丘顶自然沉降,破解了沙漠斜坡流沙大、挖坑难的问题,实现了“风吹、树挡、沙降”。

  过去在沙漠种树,需要推土机把大沙丘推平,六百多平方米的范围需要1500-2000元人民币,新技术在库布其沙漠大范围运用近十年来,整个沙漠的高度降低了近50%。

  对于无路可进的沙漠无人区,现在植树也有办法了,那就是使用无人机播种。亿利集团沙漠研究院项目研究员郝亚峰介绍说:“这个无人机一次可以携带十公斤种子,能播种大约6600多平方米的范围,用时仅为10到12分钟。”

  据介绍,这种方法适合雨季前,每个种子带有营养保湿物质的包衣层,有一定粘性。种子撒下去以后就会粘在沙地上,雨后就可以萌发了。

  其他的技术还有“甘草平移技术”、“种质资源技术”等等,都在沙漠生态恢复建设中大显身手。亿利集团沙漠生态部的首席治沙专家韩美飞,原来是一名中学教师。他参加治沙20年,内中艰辛无法言表。曾经由于经常出入沙漠遭遇风吹沙打,他的车牌由蓝色变成了白色,被交警误认为是假车牌。韩美飞说,大部分治沙技术不是来自实验室,而是人们在沙漠里植树过程中,一点一点琢磨出来的。当年他们背水进沙漠植树,剩下的水舍不得浪费,都浇在树苗旁,冲出来的小深坑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经过反复研究试用,慢慢的“微创气流法”成型了。

  由于缺乏复杂的技术理论论述,这项技术当年申请专利的时候一波三折。幸运的是,当地林业部门负责人认为“省钱省事省力就是最好的专利”,对于他们申报治沙专利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支持。终于,一个个沙漠生态治理技术专利陆续申请成功了。

  韩美飞说,申请专利是为了更好的推广治沙技术,我们的专利不保护,因为治沙靠大家,不能只靠亿利集团一家。

  目前库布其的治沙新技术已经运用在中国西部的其他几大沙漠和荒原,并在库布其沙漠论坛上,免费向国际上介绍。去年“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在库布其成立,这个中心不仅向世界传播中国治沙模式,也致力于积极推广中国治沙技术。(记者 丁波 郑立恒 王稷)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