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区扶贫先扶志 村民实现家门口致富
内蒙古新闻网  18-08-14 16:34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我家的院墙砌得严严实实的,刷得白白的,哪像以前,一下雨就倒塌。院子里铺上了砖,凉房也改造好了,这里是厨房,大门左边是餐厅,右边是储物间……家里变得这么好,多亏了村里的扶贫工作队。”记者一走进赛罕区金河镇棚松营村村民武锁贵家的院子,他就迫不及待地介绍起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49岁的武锁贵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大孝子。由于83岁的母亲张鱼鱼视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武锁贵放弃了外出打工,留在家中一心照顾母亲,母子二人仅靠母亲的养老金艰难度日。2017年11月,武锁贵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己有手有脚还需要帮扶,其实我觉得挺不好意思。没想到,村里的扶贫队了解到我的情况后主动找上门帮我想办法。”武锁贵的脸上难掩激动之情。

  “与武锁贵多次交谈后我们了解到,他在外打工时曾给厨师打过下手,学到了不少手艺,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常菜,他自己也有在村子里开饭馆的想法,只不过因为没有资金,一直没能实现。我们与包联单位赛罕区财政局负责人商议后,决定帮他进行危房改造,将房屋改造成餐馆,由包联单位提供餐桌和餐具,帮助他把小餐馆开起来。”棚松营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王震宇说。

  “没想到扶贫工作队这么快就帮我实现了开餐馆的愿望,我一定好好干、尽早脱贫。”武锁贵激动地说,“我在院子里种了茄子、柿子、香菜等蔬菜,等餐馆开了一定能用上。扶贫工作队还为我母亲办理了残疾证,能享受到每年1296元的残疾人护理费,还为她签约了家庭医生定期上门进行体检,包联单位和爱心企业还为我家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物品。”如今,武锁贵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我有信心经营好这家小餐馆,以后的日子不愁了,一定会越过越好。”

  让王震宇没想到的是,武锁贵开餐馆的事在村里引起了连锁反应,“不少贫困村民从这件事里受到了鼓舞和启发,有的村民装修了房子准备开超市,还有的也想开个饭店。”王震宇感慨道,“其实,没有一个村民愿意当贫困户,他们只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去详细了解、精准识别,有针对性地帮他们脱贫致富。针对村里的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会制定不同的扶贫措施,有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等。”在王震宇看来,精准扶贫无小事,每一件都是关系民生的大事。

  “武锁贵的事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村里人的致富积极性,拓展了大家的致富思路——想要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只要肯干,家门口也能致富。”棚松营村村支部书记索喜全对记者说,“扶贫更要扶志,我们就是想通过为武锁贵开餐馆的例子带动起其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让他们在家门口找到活干,为他们增收致富。”据了解,棚松营村共有197户、6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21人,有劳动能力的8人,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部脱贫。(记者 刘军)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