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了钱,一定回来治沙种树
内蒙古新闻网  18-08-15 08:2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我叫李布和,是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人。

  小的时候,家里人都让我跟着父亲学医,我不感兴趣,非要去工地当小工,后来组建了工程队,成立了公司,在城里搞基建,赚了些钱。12年前,我回到这里,跟哥哥苏和、弟弟李小龙一起承包银肯塔拉7万亩明沙,开始治沙造林。当时,朋友们都说我是个“疯子”。

  我不恼。他们没吃过沙子的苦,不知道对于住在沙窝子里的人来说,草和树有多么重要。有了它们,才能固住沙子,房子才不会被埋,羊才不会饿肚子,日子才能过下去。上世纪70年代,我的父辈们就已经开始治沙种树,但当时条件有限,治沙种树全靠人力,加上缺少技术,进展很慢。我就立下志愿,等我赚了钱,一定回来治沙种树,让他们免受“黄风”之害。

  一开始,我看到这7万亩明沙,也觉得难。请教过一些治沙专家后,我们决定先用南围北挡的法子,给这片沙地锁个边。你看这一圈都是之前种下的锁边林。锁边林造好了,我们再在相对适宜绿化的区域搞生态治理——在适宜种植灌木的地方种杨柴、柠条、沙柳、沙棘等灌木;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用平茬的沙柳枝固沙后播种沙蒿等草籽。在沙漠种树就像养小孩,不能光栽树,栽完还得打井浇灌、维护看管,不能让牲口给害了。

  后来,我们开始在这里修路,我就怕路边的草和树被机器压到,每天打几个来回,一直在施工现场盯着。要知道在沙漠里种一棵树,育苗要三年,养护还得三年,死一棵树我得心疼好几天。

  12年下来,我们三兄弟在银肯塔拉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让这片原本已被沙漠蚕食得只剩下不到3000亩的绿洲,又恢复扩大到了5万亩。生态逐渐转好后,我借势把银肯塔拉打造成了一个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来这儿游玩的游客挺多的,旺季每天接待量能有3000多人。

  就在去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召开,195个缔约方国家代表还来我这里参观了。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可,这点我还真是没想到。

  那些年,煤炭生意很好做,我要是不回来,不把精力耗在沙漠里,这12年会发展得很好。但是,我现在感觉很满足,自己每天在这片绿洲转着走走、看看,种下的树活了不少,空气也改善了,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情很有意义。

  作者:李布和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施佳丽 整理)


[责任编辑: 赵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