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叫我“造林大王”
内蒙古新闻网  18-08-17 08:5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我叫周志忠,今年50岁,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的一个普通村民,也是达拉特旗绿森源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

  我们村就在库布其沙漠边缘,过去没电、缺水、交通不便,而且由于长期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生态环境很恶劣,人们基本生活在沙地里,草都没多少更别说树了。村里只有1千亩旱地,种不成粮食只能种土豆、糜子,秋天收获后再换粮食吃。全村一共700~800人,一度有300多人搬了出去。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这儿实行了包产到户,大家有了爱护土地、保护生态的意识。后来,国家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我们村的面貌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在1998年,通过国家拿大头、村民集资一小部分,政府给管井村通了电,不仅为村里带来了光明,而且能打机井了,对于增加耕地和植树造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很早以前,我们村也有个别人在自发地种沙柳,不过受各方面条件制约,规模很小。条件好了以后,大伙的积极性就高了,种树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旗实行“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 “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流转”,还推行“五荒”拍卖治理,鼓励农牧民植树造林,合格后给予资金补贴。

  以前我家收入就靠十几亩旱地和几十只羊,日子过得一点儿不宽裕。后来我抓住国家实施生态工程的机会,开始全力投入植树造林,现在每年纯收入能有十几万,可以说是合作社社员里挣钱最多的。村民们都叫我“造林大王”。

  在造林过程中,我们觉得应该成立一个合作社,把大伙儿的力量集中起来,对于造林和发展经营更有好处。2013年8月,官井村成立了鄂尔多斯市第一个林业专业合作社——达拉特旗绿森源林业专业合作社,由本村65位农牧民组成,覆盖了全村8个村组,目前合作社拥有林地面积近20万亩。它发挥了改变生产方式、帮助农牧民增收,促进科技兴林、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产销渠道、沟通市场信息等很多作用。2014年,绿森源被评为自治区首批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去年,合作社收入100多万元。

  现在,我们村遍地是沙柳、杨树、柠条、沙蒿等植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村里的13万亩林地还被划为公益林,国家每年给予公益林补贴,村民的收入又增加了一块。现在,官井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一些原来在外面打拼的人也回到了村里。

  今年,我跟两个伙伴又承包了7千亩沙地种树,树苗基本都成活了。就这么干下去,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周志忠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钱其鲁整理)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