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为“死亡之海”营造绿洲
内蒙古新闻网  18-08-20 07:1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我叫王中强,是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人。我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不知目睹过多少乡亲邻里,因土地沙化、干旱少水而背井离乡的辛酸事,为“死亡之海”营造绿洲的梦想自小便植根心中。

  1994年春天,作为杭锦旗武装部部长的我,决心带领杭锦旗人武部全体干部职工,在沙漠中建个万亩林,把南移的库布其沙漠拦腰斩断。

  在寸草不生的沙海种树,虽然信念强烈,但要想实现谈何容易。面对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重的土地沙化现状,很多干部职工信心不是很足。为了鼓舞士气,我和5名干部选了环境最恶劣的沙丘制高点,每人种下了一棵白杨树,打响了死亡之海变绿洲的战斗。

  5棵树是万亩林的起源,更是杭锦旗人武部生态建设的力量之源。那时的明沙流动性很大,沙质软滑,车辆很难开进沙中腹地,又没有牲口驮,500多根围栏水泥杆全靠人肩背扛。地表温度有时高达40多度,连空手行走都很困难,而我们还要把50多公斤的苗木捆绑在背上,穿越几座大沙梁,每人每天要背6趟,一趟往返6公里。半路休息,只能趴在地上,一旦坐下就很难再站起来。

  接下来的挖树坑又是一场硬仗,每个树坑必须深挖1.5米,方能保证树木成活。在沙漠里种树,风吹、日晒、沙打是家常便饭,我们嘴唇干裂,皮肤黝黑,脸上脱了几层皮。头发没法梳理,就干脆剃了光头。

  奋战一年,我带领大家硬是把14万公斤苗条、3000多根网栏杆、5吨铁丝,靠着一副副肩膀背进了沙海,种植沙柳8000亩,在荒漠上播撒下了绿色的星星之火。

  1995年春天,当我率队第二次进万亩林,眼前的情景让我大吃一惊,头年栽下的8000亩沙柳,被风沙吞噬了5000亩,这可把大家心疼坏了。

  怎样能保证树木的成活率?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探索,我和战友们总结发明了“前挡后拉法”“固身消顶法”和“容器植树法”等十几种植树方法。其中“容器植树法”种植的杨树成活率在95%以上。如今,杭锦旗人武部在库布其沙漠南沿已经建起了一个占地7.6万亩的生态基地。通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形成了“草灌乔结合、点线片连接、育围管并重、水电路配套、种养加并举”的建设格局。

  2009年以来,“杭锦旗国防教育基地”“治沙绿化基地”和“政府林”“青年林”“学生林”“企业林”“三八妇女林”相继在此落户。(王中强:鄂尔多斯军分区退休干部)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本报记者 韩雪茹整理)


[责任编辑: 张莉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