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库布其
内蒙古新闻网  18-08-20 09:0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库布其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曾经的这里被称为“死亡之海”“生命禁区”,30年来,绿色在无垠的沙海中悄然铺展。

  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库布其模式”。如今,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已经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

  美丽库布其,绿色中国梦,智享全世界。这是经过治理“三十而立”的库布其,写给中国的,也是写给世界的绿色故事!

  时光如水,蕴藏着太多动人的故事;绿植为伴,带来了多少内心的感动,一代人接着一代人誓把沙海变绿洲。

  在库布其新生的“而立之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团队深入库布其腹地,通过镜头记录沙漠变绿洲的故事。从“库布其·守望”“库布其·梦”“库布其·歌”“库布其·路”系列微视频中,我们可以读出那份坚守、那份感动、那份中国智慧与方案。

  扫二维码即可观看,欢迎您的关注!

   库布其•守望

  库布其沙漠,“死亡之海”。然而,30年来,绿色却在这片不毛之地倔强生长。

  30年,3代人,用“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库布其模式”。如今,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已经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

  相信,坚持的力量!这是关于库布其“三十而立”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库布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绿洲正在逐步向沙漠腹地推进

  库布其•梦

  一株苗,可能是最脆弱的生命,又可能是最坚强的存在;一棵树,可能会经历漫长的孤独,又可能会幻化出一片永恒的林海。一切皆有可能。因为,这里是库布其。

  一棵树的年轮,记述着30载沙海变绿洲的奇迹。

走在布满绿植的“沙地”上,官井村第二代治沙人们信心十足。
这棵老榆树和这里的治沙人在官井村坚守了几十年。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高云亮:我父亲一开始栽的这一苗树,是他把村民们都带动起来栽树。原先这个地方整个是沙丘,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是有12万亩沙柳,杨树是9万多亩,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的村庄。我将来要继承我父亲的愿望,把这个地方建设地更美丽,更好。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袁五十四:我身后的这一片沙柳地是我父亲种植的。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生长和适应性强,在沙漠里比较适宜种植它。

  官井村的故事,讲述的是库布其沙漠涅磐重生般地变迁。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主导中,库布其沙漠中的人们,像沙柳一样逆旱生长,倔强前行,实现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再到一个奇迹的惊世之变!

  不仅仅是库布其,在鄂尔多斯,在内蒙古,2500万草原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库布其梦(二维码)

  库布其•歌

  生死存亡,离去,是个并不艰难的决定;坚守,却往往需要巨大的勇气。风沙肆虐,这里的人们不仅选择了执拗的坚守,还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壮丽逆行。这里,就是库布其。

以前,上学难、师资水平低,如今,一站式教育,一流的教育师资,让沙漠孩子赢在起跑线。
白音道尔吉和妻子在自家承包的沙地里种植柠条。

  每个库布其人都有着关于沙漠的苦涩记忆,除了沙子的黄和天空的蓝,这里毫无绿色的生机。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沙日召嘎查牧民白音道尔计:我爱我的家乡,土生土长这个地方的人,我也出生在这个地方,五七我在那儿(出生)。

  柠条耐寒耐旱,是对抗沙漠的一项法宝。栽种柠条,自他毅然回乡植绿以来历尽20余年。没有机械设备,只能靠人力;苗木种植四五遍才成活。

  沙进人退,但一批满怀绿色梦想和乡恋的人们选择留下。守望相助,抗击沙漠,是长期战斗在治沙一线的生力军。

  作为治沙民工联队长,高毛虎对治沙的艰辛仍难忘怀。

  独贵塔拉镇杭锦淖尔村治沙民工联队队长高毛虎:我在库布其沙漠从事绿化工作也到十大几二十来年了。二十年来一路走来,吃了不少的苦,也花了不少的钱,到今天为止吧,我们这个绿色,从我这个感觉,我感到很满意。

  起初,治沙效率低,一些人挖完坑即使睡觉也能领工资,之后演变为按成活率结算工资。这给了有条件的农民工组建队伍的可能,也带来了设备、工资等方面的风险和压力。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治沙植绿从个人走向集体,从库布其走向全社会,凝聚起团结一心,抗击沙漠的强大力量。

  沙子乖巧的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温顺,仿佛忘掉了它们曾经是库布其真正的主人。

  

库布其歌(二维码)

  哪儿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而行;库布其人在风吹沙打的时光中,伴着艰辛劳作的将汗水渗入黄沙,守望相助,百折不挠,换来的是漫山遍野张扬的绿色。

  库布其•路

  路,往来通行的地方。在库布其,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模式,一种方案。

  

如今,当年的第一条穿沙公路充满生机

  这是位于杭锦旗境内的一条公路,因途径库布其沙漠,由此得名穿沙公路。沿公路而行,两边树木郁郁葱葱,而在多年以前这里的环境是不可想象的。

  风吹黄沙遮人眼,土地荒漠化不仅影响着沙漠腹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代代治沙人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用奋斗的力量实现着“沙海变绿洲”的梦想。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旗委书记奇•达楞太:库布其沙漠占到我们总土地面积的35%,长期以来达拉特旗旗委、政府发动组织社会,企业、群众参与到我们生态治理当中,到现在为止,有效的社会治理面积达到了107万亩。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牧民孟克达来:生态建设有了成绩了,关注沙漠的人也比较多,旅游行业也上来了,收入也高了,觉得以后有干不完的事儿。

  

库布其路(二维码)

  逐梦路上,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30载,行之路。这是一条“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成效得到了广泛高度认可。

  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并发布了《鄂尔多斯宣言》,认可了库布其“沙漠绿色经济”模式。

  美丽库布其,绿色中国梦,智享全世界。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在防治荒漠化的道路上,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团队:孙亚辉江新辉孙一帆韩卿立程英军刘金鹏张威王皓钦柏于涛王鹏韩晓宇) 


[责任编辑: 张莉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