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库布其精神”点亮“中国绿”
内蒙古新闻网  18-08-20 16:4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调研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5000万人因居住地荒漠化而被迫迁徙。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时,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1.6亿吨,直接威胁着“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沙进人退”现象日益严峻,沙区老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安全常受其扰。

  今天的库布其,黄沙漫漫的大漠图景已然远去,郁郁葱葱的花棒、沙柳、柠条随处可见。几场大雨后,沙漠腹地蓄出大大小小的水洼,水中耸立的株株灌木看似水草一般,不时还有飞鸟掠过。由于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的改善,降水和游客数量都在不断增多,众多游人在这里流连忘返,沙漠中的莲花酒店、七星湖酒店一房难求。一度死寂的沙海,如今绿进沙退,生机勃发,“库布其精神”正声名远扬。

  “库布其精神”是一代代治沙人玉汝于成、艰苦奋斗的生动体现。一条全长115公里的穿沙公路,从杭锦旗锡尼镇出发,犹如一把黑色利剑,直插库布其沙漠腹地,硬生生将沙漠拦腰劈断。沙海筑路,谈何容易!当年的筑路人,一个月的测绘,足足丢了几十个水壶。“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帐篷睡听大风吼,早晨起来脸盖沙”,这就是当时工地生活的真实写照。工地上的水桶和锅盖,晚上经常被大风吹得哐哐当当,第二天得跑老远才能找回。从1997年到1999年,三度寒暑,七次会战,13万杭锦旗人的汗水,凝结成了一条纵贯沙漠南北的柏油路,更编织成了一面与荒漠化奋战到底的鲜艳旗帜。

  “库布其精神”是一代代治沙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形象刻画。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来,库布其治沙明显提速。党委政府主导、政策引导,治沙龙头企业亿利集团发挥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伊泰、东达等企业、社会组织、农牧民等各方力量踊跃参与。从“治沙愚公”乌冬巴图到国有林场治沙标兵王双喜,从全国劳模乌日更达赖、到沙漠造林人张喜旺、林业生态建设标兵莫日根道尔计等先进个人,他们不唯书,只唯事,用双手一点点摸索,改造植苗工具、改良土壤结构、学习育苗经验,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一个个经验由此诞生……这个曾令人望而生畏的沙漠瀚海,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库布其精神”是一代代治沙人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真实写照。关山的阻碍,没有挡住库布其人向往绿色的脚步。过去几分钟都挖不完一个树坑,今天单人10秒钟就可轻松地种下一棵树。挖坑、栽树、浇水……用时不到10秒钟,成活率超过80%。“微创气流植树法”“风向数据植树法”“甘草平移治沙技术”“‘三耐’种质资源技术”……库布其治沙人创造的一系列种植技术大大提高了沙漠造林的效率,一套套成熟的治沙方案孕育而出。30年来,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规模化产业化治沙、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和机制持续化创新、发展成果全社会共享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孕育出的“库布其精神”,为中国、以至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整套的科学解决方案。

  2017年9月,库布其沙漠的“沙漠绿色经济”模式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这是库布其治沙人的荣誉、更是“库布其精神”的最生动的实践,更代表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得到全球认可。让我们用“库布其精神”点亮“中国绿”,让沙地成绿洲的奇迹之花在中国大地上处处盛开!(通辽市网信办 刘辰阳)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