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三记:明水河畔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
内蒙古新闻网  18-05-29 15:3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李绘新(左)在了解赤松茸的生长情况。

在阿荣组织下开展的草编培训班。

郑维思(左)与林果加工厂负责人探讨育苗技术。

明水河从这里潺潺流过。

  明水河镇位于阿尔山市最南端,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洮儿河和明水河从这里潺潺流过。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小镇现有3个村子,分别是西口村、蛤蟆沟村和明水河村,这里的贫困人口比例占到全市的63%,是阿尔山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一个特殊的战斗群体,他们深入到群众中间,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带领困难群众找出路、想办法、干实事,与乡亲们同甘共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叫驻村“第一书记”。近日,记者来到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兴安岭南麓,走进国家级贫困县阿尔山市明水河镇,探访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等不同层面的几位驻村干部,倾听他们在小山村里的脱贫故事——

北京来的“第一书记”

●5月16日 晴 西口村

  清晨6点多,大兴安岭南麓天已大亮。迎着第一缕阳光,西口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绘新来到村边高大茂密的落叶松树林里,呼吸着沁人肺腑的清新空气,一边晨练一边查看赤松茸种植基地的菌丝生长情况。

  “我们这里接近原生态的环境条件特别适合赤松茸的自然生长,每季能收五到六次。这种蘑菇营养价值高,销路很不错。”全然不顾被晨露打湿了裤腿和鞋子,李绘新蹲下指着缝隙里正在长出来的赤松茸小蘑菇头告诉记者,这是驻村工作队正在进行的产业扶贫项目之一,去年已经指导村民种了85亩,今年打算扩充到300亩。

  “我每天最能把控的时间只有早上这一个多小时。过去在机关工作的时候可以保证周末休息,来到这里驻村后,24小时都要献出来的,我们开会和工作不分白天晚上,加班是常态,每天12点之前很少能休息。很多扶贫项目要落实,很多基层党建工作要深入,感觉时间不够用!”

  “农村工作很辛苦,农民本身也没有节假日,随时随地都会来找你。”徜徉在林草地间,李绘新和记者聊了起来。短短半年多时间里,这位面目清秀皮肤白皙的湖南女子已被北国的风霜吹成了“高原红”。

  2017年8月10日,作为中组部派出的第二批贫困地区驻村第一书记,45岁的李绘新从原国家旅游局(现国家文化与旅游部)来到阿尔山市。为了让她更加全面地了解情况,当地组织部门安排李绘新首先挂职阿尔山市扶贫办副主任,参与当地的各项扶贫工作。今年4月9日,她正式挂职任明水河镇党委副书记,并担任西口村驻村第一书记。

  “我以前的主要工作是旅游领域,现在下来搞扶贫,跨度比较大,而且基层工作与原来在中央部委的工作方式和节奏差距也比较大,的确有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还好我进入角色比较快。”虽然来这里驻村仅一个多月,但之前半年多的扶贫办工作经历让李绘新已经非常熟悉这里,再加上从驻村第一天起她就坚持入户走访,这个拥有600多户人家的西口村的情况,她已经了解的很深入,对脱贫工作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打算。

  “西口村地处阿尔山南大门,又是农林牧三区交界点,从地理位置来说是有潜力的。如果讲乡村旅游,西口村目前来看基础为零,产业发展基础特别薄弱。所以当前的扶贫工作重点是发展产业,村集体要先富起来。”李绘新表示。

  吃过早饭8点钟不到,明水河镇镇长韩福乾就匆匆赶来了,按照今天的工作安排,要去产业园落实前不久刚刚召开的京蒙帮扶工作对接会的具体项目。令他们感到兴奋的是,从今年开始,北京市东城区重点对口帮扶阿尔山,为期3年,而李绘新不仅负责京蒙帮扶工作双方的沟通和协调,还要把对口帮扶重点落在西口村的3项工作抓起来:健康扶贫、共建基层党支部、产业扶贫。

  “我们这个产业园很有特点,它的理念是‘慢种慢养’,而这正是李绘新书记提出来的,从国家部委来的扶贫干部,眼界和观念确实不一般!对于我们贫困地区来说,驻村干部不仅要干具体活儿,更重要的是在发展理念上给我们以提升,让我们的脱贫攻坚战赢得漂亮,使我们今后的产业发展能上一个新档次。”行进在春意盎然的田野林间,韩福乾边开车边介绍,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他告诉记者,李绘新驻村以后,经过调研和分析后认为,阿尔山地处寒温带,无霜期很短,动植物生长缓慢,无法在效率和规模上和其他地区竞争。而牛啊鸡啊羊啊在蓝天白云下的草地上懒洋洋的,看上去舒适自在极了,无意中也正契合了当下大城市追求慢生活节奏的新时尚。因此,她提出用“慢种慢养”的理念来打造当地的农副产品。

  “‘慢种慢养’意味着长得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吸收大自然的精华,品质会更好,很适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所以,要把长得慢的缺点转变为养得好的优点,把养得好的优点通过京蒙帮扶的平台转变成卖得好的亮点。要把劣势转变成品牌优势,找到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点,这样也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坐在旁边的李绘新补充道。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个理念提出来时,适逢京蒙帮扶的好政策落地对接,各方面对此都特别认可,觉得在这种理念主导下生产的高品质绿色农产品,更有机会进入高端销售市场,于是,“京蒙帮扶‘慢种慢养’生态农牧业产业扶贫共建园”应运而生。如今,“慢种慢养”已成为阿尔山当地的长期战略性规划,成为阿尔山产业发展的方向。而李绘新引进的阿尔山凤凰鸡养殖,也作为培育‘慢种慢养’产业的品牌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产业园里,一排排榛子、沙果等树苗整齐排列,舒展的枝条上争相开满了红白色的小花。

  在现场记者看到,产业园区的布局规划中已经为未来发展旅游留下了观光通道。按照韩镇长的说法,他们现在的产业发展基本模式是成立合作社,企业、村集体参股、农户参与,种养殖场提供岗位帮助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同时,衍生产业链可以发动农户搞饲料种植给产业园。总之,随着产业的发展,将把周边都带动起来,让更多的农户能够参与进来做观光农业,游客也可以来进行农事体验采摘、认养等。

  “所有的产业项目都是为了扶贫,为了提升村集体的产业实力。我们驻村干部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当地挖掘潜力,或者在发展方向不清晰的时候帮助辨别。我要在挂职期间帮他们把基础和框架打好,为后续发展打基础,做铺路性的工作,就像习总书记讲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我相信,在我任期之内,基础一定能够打得差不多。”李绘新说。

  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在产业园里悄悄度过;在产业园的偌大田野里,留下了李绘新的串串脚印……

  小山村的夜晚寂寥而宁静,满天星斗熠熠生辉。夜已深,李绘新却了无睡意,她坐在办公室桌前,拿出自己的扶贫日志,记录下一天来的点点滴滴。抬头望去,办公桌上的台历显示,距离今年底阿尔山市整体脱贫摘帽倒计时的数字,又少了一天。

“我们贫困户有事儿就愿意找阿荣妹子”

●5月17日 晴 明水河村

  “阿荣姐,谢谢你,我终于通过了!”下午3点,明水河村驻村第一书记阿荣办公室内,一脸憔悴的女村民包洪荣从另一间正在召开村民代表民主评议会的屋子出来,进来就激动地上前紧紧拥抱阿荣,忍不住哭了。她刚刚接受低保审核通过了,将从6月份开始获得最低生活保障金。

  说起来,33岁的包洪荣很不幸,去年8月,她和丈夫外出时遭遇车祸,丈夫当场身亡,她侥幸死里逃生却受伤严重,造成颈椎粉碎性骨折,植入了4颗永久性钢钉,正在术后恢复期。面对悲痛的老人和年仅6岁的幼女,包洪荣身心疲惫,欲哭无泪,今后的日子不知如何走下去。就在这时,阿荣和驻村工作队来到她身边,帮她办理了残疾证,协调住上了搬迁房,又根据她的实际情况,按程序帮她申领了低保。并劝导她: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你还年轻,等身体养好了,再找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干干。“别担心,我们大家伙都会帮你的。”

  到明水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前,阿荣担任明水河镇党委组织委员、妇联主席。对于阿荣来讲,这个新职务又让她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从房子停电、漏水到贷款找项目,从住院报销到孩子上幼儿园,只要出现问题,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阿荣。在采访中很多村民,尤其是贫困户们表示,他们跟这位第一书记相处很放松,都愿意告诉她心里话,因为她是真心从贫困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当成自己家的事情去办。“我们贫困户有事儿就愿意找阿荣妹子”。

  “很多贫困户其实不叫我书记,直接叫我阿荣或阿荣妹子。”看到村民们对自己如此信任,阿荣也感到很欣慰。

  刚刚把转悲为喜的包洪荣送走,70多岁的村民郭景文又急匆匆赶来了,他从怀里掏出3万元往阿荣手上一塞:“阿荣啊,大爷文化不够,写字也困难,你帮我把这上年借的钱还上吧,再借还找你,别的我就不管了”,说完便笑呵呵地走了。

  看到记者一脸疑惑,阿荣解释说,这位贫困村民还的钱是奖补信贷借款,他去年借贷3万元搞养殖,效益不错,及时还贷后还可以有奖励。据阿荣介绍,从去年开始,为了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和产业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参与产业扶贫,阿尔山市采取“先建后借,建成奖补”的方式,给予贫困户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和奖励资金,最高每户可以享受配比3万元的信贷借款用于发展产业。这项举措空前激发了贫困户自主发展的产业热情。目前,明水河村里已经有104户建档立卡户和边缘贫困户利用312万元产业扶持资金,自主发展特色种养植业,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可喜转变。

  打开阿荣的工作日志,她的这一天是这样安排的:

  8点30分,和工作组成员开碰头会,确定今天的建档立卡档案整理内容。

  9点,给4户需要安置的无房户安排住房抽号,并陪包洪荣拿钥匙去看房子。

  10点,去种木耳的农户家里查看,并询问贴息贷款的情况。

  10点30分,去包扶的贫困户家了解情况,检查贫困户二维码是否更新,更新内容是否准确。

  11点30,联系手工编织的老师,酝酿举办第二期培训班。

  ……

  晚8点,召开党支部换届选举党组织委员推荐会。

  ……

  这是普通的一天,这日子,真真切切;这日子,累并充实着。

蛤蟆沟村沸腾了

●5月18日 晴转阴 蛤蟆沟村

  傍晚6点多,从25公里之外的养牛牧场赶回来的村民王明,又拿着入党申请书来找驻村第一书记郑维思来了。

  “郑书记,你看看我写的行不?不行咱回去改。顺便再唠唠品种牛改良基地的事儿呗。”

  正准备吃晚饭的郑维思连忙放下手里的碗筷,两个人兴高采烈地商量了起来。

  蛤蟆沟村的人都知道,这个今年40岁的王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养牛郎。他在上海打工10多年,一直从事销售和管理工作,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后期也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是在上海生活压力很大,松懈一分就落后一步。可能在外面时间长了真的累了,再看父母年纪也大了,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跟家人一商量,还是选择落叶归根回乡创业。”王明告诉记者。

  从上海回来后,王明多方考察后养起了牛,到目前已有70多头只。养牛过程中他发现,当地养牛户虽然很多,但还是用传统方法养殖,单打独斗成本大,产出又少,大部分资源都浪费了。从去年起,王明逐渐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我想办一家养牛基地,用科学方法来养殖和改良,把我们当地的优势全部利用发挥出来,带动村里的养殖户、贫困户和边缘户一起脱贫致富。”想法是有了,但苦于没有人指点迷津,合作社一直没办法成立。

  “小郑书记来我们这里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召集大伙座谈,宣传讲解脱贫扶困的好政策和做法,村民们的心思都活了。我也在会上谈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一拍即合,他表示大力支持,并亲自帮我们到相关部门咨询和办理这件事情。”近日,随着事情的顺利进展,王明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一个多月前,1984年出生的郑维思从阿尔山市政府办来到蛤蟆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通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走访他了解到,这里的村民组成很复杂,既有原来的林业下岗职工、过去的外来社会户,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而且很多人信息闭塞常年不接触外界,人心比较涣散。怎么办?

  郑维思在村里组织举办的第一个活动是组建起广场舞队和“蛤蟆沟村中老年合唱团”。接着,5月4日,蛤蟆沟村“村民运动会”热热闹闹的开起来了,来自蛤蟆沟林场的职工、社会户、建档立卡户、周边村民等大约有200余人纷纷赶来,参加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活动,蛤蟆沟村沸腾了!

  从此,村里散漫惯了的人们组织起来了,开会商量事儿也有地方了,在较短的时间里收拢了人心,聚起了人气。

  崔秀玉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农闲时节习惯靠打牌消磨时间,自从成立了合唱团,每天心里美美的,越唱心里越敞亮。她说:“这样的活动让我精神气可足了,我有信心早日脱贫。”建档立卡户赛音达也表示:“小郑书记这个年轻人的办法好,我们都希望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在脱贫路上一起致富奔小康。”

  “我刚来这里不久,想做的事情太多了:确认蛤蟆沟林果加工厂产权并发展村集体经济、着力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积极与石油公司协调建起临时加油点……但归根结蒂,要激发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大家伙的心聚在一起,劲往一处使,提升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这样才能增强脱贫攻坚的凝聚力,打赢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郑维思神情庄重地表示。

  同样的日出日落,有了不同的风景;同样的人们,正在过上不一样的日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相恒义 蔡冬梅 胡日查 见习记者 高敏娜 图/于涛)


[责任编辑: 魏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