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占林(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退休干部)
我叫杜占林,是土生土长的达拉特旗人。
在我小的时候,风和沙是见惯不怪的东西,树却很稀罕,很多人家使根烧火棍都困难。因为没有树,大风一起,那黄沙遮天蔽日,白天都要点煤油灯,新搭起来的“马架子”住不到半年就会被沙子埋上大半截。
1980年春天,我被任命为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党委书记。展旦召地处库布其沙漠北缘,除了沙多,其他都是一穷二白。在进行了大量调研后,我认为展旦召穷就穷在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上。从1949年到1980年的30多年间,沙漠已向北移动了3华里。如果不能阻止沙漠继续北移,那农牧民还是要过这样的苦日子。要想有出路,就必须治沙。
当然,一开始大家都反对,觉得这事干不成,我动员了很久,大家总算愿意试试。第二年一开春,我从信用社贷了3万元作启动资金,带领全苏木的农牧民举家出动,拿起铁锹,担起箩筐,开启了治沙造林的征程。春季的库布其正是多风的季节,天气说变就变。沙尘一场接一场地刮,风沙打在我们的脸上,眼睛都睁不开,吹在身上,站也站不稳。但是,我们扛下来了。从五库尔土伦到西柳沟,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齐上阵,挖坑的、栽树的、浇水的,10多天光景,就栽植了近30多万株沙柳。当年冬天,旗政府对展旦召植树造林情况进行了验收评估,专门拨付了4万元经费。这一下,大家治沙的信心更足了。
但是,沙漠种树毕竟不同于其他地方,有时刚栽下的小苗会被风沙掩埋或连根拔走。经过几次失败,我总结出一套经验:治理流动沙丘要“层层设防、步步为营”,我们打“草方格”,用枝条把沙漠分割成一块块小格子,沙丘固定后,再在“草方格”中种杨柴、紫穗槐这些灌木树种,然后再种植杨树等乔木。
我在展旦召苏木任职3年,带着大家共栽植乔灌60余万株,形成长约20公里的锁边林。之后,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锁边林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有效阻止了沙漠北移。现在,我们苏木17万亩水浇地全部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同、路相连的高产田,大家的收入也翻了好几倍呢。
我今年已经84岁了,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是带着大家治沙造林这3年,我记得很清楚。我经常跟我的儿孙们说,生命有限,但绿树常青,这段经历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施佳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