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日新月异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统筹各方力量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和“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项目,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特色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建旗60年来,鄂温克旗不断巩固民族团结事业成果,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呼伦贝尔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活动树典型,增亮点。
近5年里,自治区民委拨付鄂温克旗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10548万元,在45个嘎查(居委会)、民族幼儿园、民族贸易企业、牧民合作社实施196个生产发展、基础设施、民族手工艺、特色村寨、空壳村嘎查集体经济建设等民生项目。建设牧民安居住房、建设标准化奶牛棚舍,购置牲畜4086头只,扶持牧户1127户3878人,从而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牧区贫困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通过项目扶持,目前全旗范围内在各嘎查基本实现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信息(电话、宽带)、通沼气(清洁能源),有安全饮用水、有安居房、有卫生厕所、有草牧场、有学前教育、有卫生室、有文化室和牧民书屋、有体育健身和民族文化活动场地、有办公场所、有牧民超市(便利店)等“五通十有”的目标。
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鄂温克旗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极大地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回首10年之前,在莫旗的220个行政村低矮的草房随处可见。从2007年开始,莫旗通过实施“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工程,游牧民安居工程,使得5482户“三少”民族群众告别了危草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为全面改善城镇低保无房家庭的居住条件,自2008年起,莫旗连续5年实施廉租房建设工程,共建成3084套廉租房,总面积达147498.33平方米。2009年,莫旗又启动了为期3年的游牧民安居工程,共建885栋民居,总面积为44842平方米。2010年,连续3年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也在莫旗得到实施,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改造了建筑面积为74554平方米的棚户区,改善了971户城镇危旧住房户的住房条件。
莫旗阿尔拉镇阿尔拉村村民郭图荣高兴地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终于住上砖瓦房,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啊。”有人曾这样形容莫旗建旗初期的交通,去一次莫旗几乎用遍陆地上的交通工具,火车、汽车、轮渡、驴车用个遍,即使这样从北京到莫旗也需要3天时间。2002年借助西部大开发机遇,尼尔基渡口大桥建成通车,多年的天堑变成通途。
莫旗共有63个民族村屯,多数村屯都坐落在偏远山区,贫穷而落后。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村屯的发展,为民族村屯共修了公路40多条。西瓦尔图镇大库莫尔村几年前还是大雨泞路,大雪封路,道路坑凹而狭窄,群众出行难。如今,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向村里,多年的出行难成为历史。大库莫尔村一位村民高兴地说:“路好了,我们的大豆也卖上价了,去年就比往年每公斤多卖1角钱。”
截至目前,莫旗13个乡镇、4个办事处和境内的4个国有农场全部通了油路,220个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村村通了客车,卧罗河办事处龙河村过去进一次城需要10小时,现在已缩短到3小时,群众销售的粮食也因此而增加了收益。
民族教育蓬勃发展
民族教育联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动力源泉。在发展民族教育上,呼伦贝尔市及所辖各旗市区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使民族教育事业得到稳健地发展。
2008年以来,鄂温克旗共投入资金9.3亿元用于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和校舍维修改造等教育事业发展项目。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5年累计发放各类学生补助资金1282万元。2010年起,将贫困大学生救助标准提高至每人5000元。投资6410万元建设鄂温克中学标准化新校舍,使自治旗民族教育办学条件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达斡尔民族教育是莫旗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教育的特色之所在。旗委、政府始终将民族教育摆在“优先、重点、适度超前”的战略地位,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教学设备、贫困生救助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旗财政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公开选聘90名大中专毕业生大多数被安排到民族中小学。如今,在民族乡镇中学、中心校,现代远程教育覆盖率已达到100%,部分民族村屯小学也有了现代教育设备。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助学金暂行办法》,莫旗财政已将助学金纳入到财政预算并及时按标准发放。
根据《莫力达瓦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住宿生生活补助实施细则》,专款用于贫困寄宿制学生的伙食补助费补助,小学每生每年435元,初中每生每年516元。政策倾斜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学生,确保了民族学校住宿学生100%补助。根据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有关细则,农村民族学校书本费、杂费100%免除。在义务教育阶段“三少”民族学生在校期3项补助包括助学金每年补助小学每生每年1150元,初中每生每年1400元,基本上能满足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丰富而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给呼伦贝尔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魅力。
多年来,呼伦贝尔对民族文化一直秉持着挖掘与保护并重、传承与弘扬并举的思路进行继承、创新和保护。通过对民族与历史文化、草原与森林文化、游牧与狩猎文化等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呼伦贝尔以“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特色”为指引,培育出了以反映“三少”民族独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品牌和以乌兰牧骑、布里亚特民族服饰队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牌。根河敖鲁古雅传统驯鹿习俗展演中心、鄂伦春桦树皮和狍皮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鄂温克抢救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利用基础设施项目库。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8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120人、市本级非遗传承人328人。
鄂温克旗是全国民间文化歌舞艺术之乡,全旗有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布里亚特蒙古族、厄鲁特蒙古族等服饰表演队,10个苏木乡镇均有民族民间文艺演出队伍,44个嘎查均有文化活动室。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为第三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旗乌兰牧骑先后获得全国“十佳乌兰牧骑”、“一类乌兰牧骑”称号,排名居全国乌兰牧骑之首。大型歌舞史诗剧《彩虹之路》成功商演,人民日报专题刊登好评文章。在整理出版的《鄂温克民歌一百首》中,代表作品有《母鹿之歌》《婚宴歌》《金色雅鲁河》;编排有优秀舞蹈《萨满舞》《抢枢》《鄂温克勇士》《天鹅舞》《鲁日格乐》等,作品都曾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一等奖和二等奖。《鄂温克抢枢》《鄂温克叙事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围鹿棋》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要在发展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莫旗旗委、政府历经4年精心打造的对外文化交流“黄金名片”《神奇达斡尔》,曾作为建国60周年献礼曲目于2009年3月在北京保利剧院精彩上演,2010年《神奇达斡尔》唱响台湾。2012年又走进欧洲文化名城捷克首都布拉格等5个城市,再次全面展现了达斡尔民族多元的原生态文化,强烈的文化穿透力提升了达斡尔民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继“曲棍球”、“鲁日格勒”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莫旗的“乌春”、“扎恩达勒”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木库莲”、“达斡尔车制作技艺”等18项民族文化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莫旗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鲁日格勒”之乡,这是该旗继“曲棍球之乡”之后,又一个以传统民族文化命名的称谓。
截至2017年末,呼伦贝尔已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公共图书馆15个,群艺馆、文化馆15个,博物馆44个;基层文化站103个,草原书屋718家(其中蒙文书屋138家)。全市有2个旗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县”、有6个旗市(苏木)被誉为“民族歌舞之乡”或“民间书画之乡”,有2个旗市被自治区表彰为“先进文化旗县”,海拉尔区被评为“全国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地区”。大型歌舞剧《呼伦贝尔大雪原》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荣获剧目金奖等11项殊荣。
民族团结模范引领
民族团结一家亲,歌满草原情满怀。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呼伦贝尔处处沐浴着和谐的阳光,到处流传着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美丽故事。
2013年以来,呼伦贝尔两级党委政府表彰奖励了223个模范集体和316名模范个人,评选了80名民族团结好少年好青年;有35个集体、42名个人被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荣誉称号;有4个单位、6名个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2016年评选命名了两批共159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2017年评选表彰了20个民族团结进步窗口示范单位、命名了10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模范典型的影响和带动下,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成为全市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莫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先后2次受到国务院表彰、11次受到自治区表彰、17次受到呼伦贝尔市表彰,旗本级共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7次,表彰模范集体308个,表彰模范个人382人。一大批先进典型是广大干部群众身边的标杆和榜样,汇聚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展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风采。
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的杜克塔尔村是纯鄂温克民族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和谐大家庭,而孟玲桃一家堪称民族团结的典范。
孟玲桃是一名少数民族村干部,工作中她踏踏实实、尽心尽责,凭着自己勤劳的工作和一股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为民族村工作奉献自己力量。孟玲桃心地善良,看到村里的贫困户邢秀娟家的孩子没有钱上学,很着急。她和丈夫商量能不能带动贫困户一起致富。2016年,39岁的孟玲桃和萨金林用多年的积蓄创办了乌日吉食用菌种养殖合作社。考虑到贫困户大多劳动能力不强,只能干轻微的体力活,所以,孟玲桃安排女工摆摆木耳椴,打椴眼、浇水,让男工负责搬运。在她的帮助下,贫困的村民靠自己的劳动增加了收入。这样,有6户贫困户每年都能从合作社得到5000元的劳动收益。
在呼伦贝尔辽阔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像孟玲桃一样的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他们深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离不开”的道理,珍视民族团结,宣传民族团结,为促进民族团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党委副书记、政府苏木达东胜,也是一个时时把民族团结记在心上的典型人物。
作为辉苏木党委副书记、苏木达,东胜善于团结班子和各族干部职工群众,熟悉党的民族政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拥有一种难得的自觉性。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各种重大节日期间,或在干部职工家庭及个人遇到困难时,他都能及时伸出援手。1992年辉河乳品厂因经营不善破产,拖欠牧民奶资70多万元。东胜上任后十分重视这一关系到各族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立即着手解决。2006年苏木政府贷款70多万元,将拖欠牧民的奶资全部发放,解决了14年来各族牧民群众期盼的难题。
2004年10月,东胜了解到西贵图嘎查牧民扎宫那斯图夫妇二人都残疾并且重病卧床不起时,多方筹集资金给扎宫那斯图夫妇治病,还多次与苏木卫生院协调免费给予打针和治疗。通过治疗,他们的病情现在有了好转,也能干一些轻活儿了,生活有了基本保障。2005年12月,还给他们家购买了一套新蒙古包,使他们有了生活的信心,真正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2005年岁尾,辉苏木境内的民营企业蒙兴乳品厂拖欠牧民奶资,东胜了解情况后出面协调,促使企业和交奶户达成了还款协议,但是在春节前仍然无法发放奶资。春节前,东胜和其他9名政府领导及职工以个人的工资为担保,从信用联社贷款20万元,为交奶户发放了拖欠已久的奶资,使各族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在呼伦贝尔这片热土上,民族团结、携手互助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处处都在上演。
2016年12月,莫旗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旗,兴军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是莫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公司流转尼尔基镇达斡尔民族村西博荣村的土地8000多亩,又将西博荣村的达斡尔族剩余劳动力吸引到公司工作,达斡尔族农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后来,公司又把“民族团结手拉手、牲畜转场暖人心”的活动开展到了呼伦贝尔市其他旗县,展现了呼伦贝尔市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创美好生活的风采。
2016年,呼伦贝尔地区遭受了罕见的旱灾,草原牧民在秋季出现了严重的牧草短缺问题。莫旗兴军牧业公司积极与牧民对接,免费为新巴尔虎右旗农牧业局提供200吨玉米秸秆打包饲草,由新巴尔虎右旗农牧业局对周边旱情严重的村民进行针对发放,解决400只羊3个月的草料问题,确保牲畜安全越冬,减少牧民的经济损失。
2017年,兴军公司赴鄂温克族自治旗,为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伊敏苏木捐赠总价值4万元的80吨青贮玉米饲料,确保当地牧民的饲草料供给充足。9月,兴军公司总经理张海军与牧民塔娜签订了牛羊转场协议,从2017年11月15日到2018年5月20日,无偿为塔娜提供61头牛、3200只羊、59头驴的越冬饲草料,其中青贮玉米饲料1500吨,黄贮打包饲草200吨,保证牛羊能够安全越冬,帮助塔娜直接创造经济价值50多万元。
今天,呼伦贝尔市270万各族群众心手相连、和衷共济,为建设幸福呼伦贝尔而努力奋斗,这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发展梦,更是各族同胞守望相助的团结梦。
民族团结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呼伦贝尔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像蒙古马一般顽强坚韧,始终保持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美丽而尽心竭力。
心靠得近,手握得紧,和谐的民族关系让每一个人感到温暖。
光阴流转,四季更迭,原野上变换着青黄的色彩,不曾改变的是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感情!
呼伦贝尔,因和谐而美丽!呼伦贝尔,因创造而繁荣!(记者 阿伦 李金田 陈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