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克石齐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内蒙古新闻网  18-08-31 14:49  【打印本页】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内蒙古牙克石雄踞大兴安岭之巅,总面积近2.8万平方公里,左携12万平方公里大森林,右牵8万平方公里大草原,森林覆盖率78%,是四大国有林区之一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中国森工之都”、“冰雪魅力之乡”的美誉。

  牙克石因林而居、因林而兴,是一座文化多元的移民城市,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等29个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牙市各民族同胞相互交融,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人人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牙市有42个集体、143名个人被授予呼伦贝尔市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个集体、5名个人被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荣誉称号;1名个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1个单位被评为呼伦贝尔市民族团结进步窗口示范单位。

  如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已成为牙市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美丽的牙克石,最绚丽的花朵就是民族团结之花。这朵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森林、草原、村庄的每一处,也盛开在林区各族儿女的心中。

美丽的牙克石安居乐业逢盛世

  发展引领

  夯实民族团结基础

  多年来,牙克石市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内蒙古所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核心理念,全面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促进了该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牙克石特点的民族团结之路,让民族工作始终做到活力不减和亮点频现。

  在每年的民族团结活动月启动仪式上,牙市四大班子领导都会身披绶带,走上街头与群众近距离交流,开展宣传。每年民族团结文艺演出时,少数民族群众都会积极参与,上演精彩纷呈的民族节目。几年来,牙市成功举办了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周年、“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谱写和谐发展新篇章”、“守望相助亮丽北疆”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民族团结进步专场演出,展示牙市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奏响民族团结和谐乐章。同时,该市每年定期对全市副科级以上及新任职干部进行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培训,统一印发了《民族团结教育材料汇编》作为各族干部职工学习资料,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了党校教育规划,提高了各级干部的民族理论水平。

  该市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条幅、大屏幕、微信新媒体等形式宣传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弘扬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精神,使“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各民族大融合在牙克石随处可见。

  交融促和

  构建和谐美好家园

  牙市通过落实政策、资金扶持、科技扶持、法律援助等措施,以实际行动助推民族团结工作的纵深发展。

  制定印发了《牙克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为各族群众搞好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依照国家有关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公民恢复民族成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将回民公墓列入其中并予以保障;依法加强清真食品监管,确保清真食品市场安全稳定,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落实少数民族社会救助政策,已将城镇1077人、农业7人的少数民族分别纳入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享受大病医疗救助、保障性住房、殡葬费减免、大学生教育补贴等优惠政策;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对全市少数民族干部进行信息采集,建立了少数民族干部信息资料库,为培养、选拔、使用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提供方便。截至目前,已有11个民族的1100余条少数民族干部信息录入了信息库;牙市人大、政协定期对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监督调研,有力助推了该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开展。

  此外,还加大少数民族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先后多次举办庭院种植、生猪养殖,家禽饲养及病虫害防治等科技知识培训班,每年培训100余人次。几年来争取到上级少数民族发展金项目44个,资金1412万元。积极开展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劳动技能培训,建立了牙市少数民族实用技术培训基地1个,少数民族创业就业基地1个。进一步夯实了各民族携手共同奔小康的基础,聚居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实现了“五通十有”,确保各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一个也不掉队。

  传承发扬

  民族传统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巍巍兴安,在漫长岁月中积淀的森林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牙市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培训基地,打造了民族手工艺作品一条街,并多次成功举办民族文艺专场演出、民族文化知识讲座、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作品座谈会、民族手工艺作品展等活动。该市还出版发行了《和而不同——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录》,手工打结汉宫羊毛毯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羊毛毡制作技艺传承人齐颖慧选入第五批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羊毛毡制作手艺在牙克石进一步传承。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牙市毽球队多次代表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参加全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男子毽球队在自治区第七、八、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连续3届获得冠军,女子毽球队在自治区第七、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冠军,在全国第九、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分获二、三等奖。在2017年7月闭幕的全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牙市毽球队代表呼伦贝尔市参赛包揽了男女队金牌。目前,牙市男女毽球队正在积极开展训练,为备战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做准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成绩斐然。

  如今,在牙克石大地上,各族群众休戚与共,携手相助,奋力拼搏,一曲曲和谐、发展、繁荣、自强、奋进的乐章犹如涓涓细流,汇聚起推动和谐发展的磅礴力量。(肇慧茹)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