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知道,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产业扶贫是根本出路,这其中科技的支撑作用是关键。5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就是在明确这一战略的基础上,精准施策、多措并举,让科学的思想和科技的力量在产业扶贫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太需要专家来指导了,我们在养牛方面还是传统养殖,并不懂得搭配喂养,牛长得不好,收入也不高……8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副研究员田春英教授入户到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欣龙村的肉牛养殖户家里,村民李忠迫切地向专家咨询。这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专家旗县行”活动中的一幕,专家团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8月20日,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举办了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专家旗县行”启动活动。此次活动将在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7个盟市的30个国贫旗县同步开展。内蒙古科协组织了100余名区内外农牧业专家、医学专家深入基层,为农牧民、贫困户开展实用技术讲座、技术指导、义诊及科普活动,计划举办活动600余场,预计受益农牧民达10万人。
田春英教授一边走进牛舍仔细查看,一边和养牛户了解在饲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原来,村民李忠一直困惑牛犊长势不好,田春英教授指导完,他才清楚是饲养喂料方面不科学导致,因不懂得牛饲料里还要加入微量元素和矿物元素的精料,且错误地把母牛的精料同样喂给牛犊,牛犊营养跟不上才长势不好。
当日,田春英教授走访了5户养牛户后发现,当地村民饲养的牛犊普遍长势不好,原因是村民在饲养方面缺少科技指导,只凭借传统方法养殖,所以在出栏时收入自然也不可观。随着科技扶贫的力度加大,农民的养殖观念亟待转变,通过科学方法的养殖,农民的收入会增加。
村民梁德印告诉记者,这样的专家讲座很有用,许多饲养过程中的问题不明白,专家都给出建议和办法,希望政府多组织这样的专家下基层活动。
近年来,内蒙古科协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为契机,不断加大农村牧区科普工作力度,促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2017年以来,投入资金2920万元,在贫困旗县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建成科普e站试点1192个,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专家行活动,直接培训农牧民2000多人,在促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了“增智增收”。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除了工资,一年收入7万元。在呼和浩特市的农业生产一线中,有这样一个颇让人羡慕的群体:科技特派员。但是在别人艳羡的风光背后,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值得人们尊敬。
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的食用菌基地生产大棚里,凭借智能化液体制种技术长出的菌菇长势喜人,而在几年前,当地农民对于本地种植食用菌毫无概念,直到科技特派员高瑞才的出现。
“当地农民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非常有限,刚开始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动手做,一边做,一边教。”高瑞才回忆着刚到这里时的情景。从指导建棚、车间布局和设备安装调试,他都亲力亲为。由于辅助设备不完善,高瑞才突破了许多技术瓶颈,解决了诸多生产难题,直到大棚里长出了蘑菇。两年后,农民们“出徒”了。
当地已建成250栋大棚,投资建设了一条年生产菌棒150万棒的生产线,在食用菌基地就业的150多位农民工,年均收入达到4万元左右。
已经脱贫的村民徐文峰告诉记者:“以前种旱坡地靠天吃饭,收入没保障,现在在基地打工一年收入四五万,年底还有分红,下一步就是怎么致富的问题了。”做出成绩的高瑞才在接受采访时没有过多评价自己,而是总结出这样一句话:“扶贫必需扶智,扶智为了扶贫”。
记者在自治区科技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截止2017年,广大科技特派员围绕各地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实施了57个创业链项目。共创建肉牛、肉羊、冷凉蔬菜、水稻、甘草等8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29个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结成利益共同体43家,创办领办各类合作社和协会61家,带动近32000余户农牧民,培训农牧民82000人次,形成技术标准32项。每年有近5000名自然人科技特派员、1200名法人科技特派员和900名“三区”科技人才活跃在农牧业生产一线,引进推广新技术2000余项、新品种5000多个,带动600多万农牧民实现增收……对于一个农牧民人口只有1000万的省区来说,这一组数据无疑是分量十足的。
“如果说扶志和精准扶贫交给产业来解决,那么扶智的问题就要靠我们的科技特派员了。”自治区科技厅负责人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对此,科技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到‘十三五’末,我们要在全区培育创建100个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记者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