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双臂,拥抱世界。
今天的内蒙古,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回眸历史,70年来,我区的对外开放发展与自治区同成长,共命运。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迈出重要步伐,内蒙古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
“加快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内蒙古第十次党代会绘就的对外开放新蓝图,指引着内蒙古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前进的步伐更加铿锵、世界各国的朋友圈持续扩大。
设施联通,让心之所向都能够无远不届
7月5日,满洲里铁路口岸,天蓝、云白。下午2:00左右,随着汽笛长鸣,一列满载着俄罗斯板材的“赣满欧”返程班列缓缓驶入满洲里铁路口岸海关监管区。
“目前,通过我区口岸进出境的班列总数和线路数居全国第一,基本上辐射了互联全中国的便捷高效通道,逐步实现常态化开通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铁路或陆海联运跨省运输,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主要消费市场的距离,为众多企业开辟了一条高效、便捷的对接欧洲市场的物流新通道。”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郭刚说。
“道路通,百业兴。”一直以来,我区坚持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对外开放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着力推进铁路、公路、民航、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70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区口岸开放不断扩大。从自治区初期仅有的满洲里、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和海拉尔空运口岸,发展到目前的18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口岸,形成了铁路、公路、空运等多种通关方式并存的口岸开放格局,跨入全国多口岸省区的行列。
“十二五”期间,国家、自治区累计投入口岸建设资金11.43亿元。目前,我区有空运口岸4个;铁路口岸2个,公路口岸12个。”郭刚介绍。
在对外开放口岸中,对俄边境口岸4个,对蒙边境口岸10个,分别承担着中俄陆路运输货物总量的65%和中蒙间货运总量的95%,其中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分别是我国对俄和对蒙最大陆路口岸。
在口岸开放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区积极推动“三互”大通关建设工作,不断加大现代化通关手段的运用,使我区口岸的通过能力逐步提高,通关也更为便利。
距离满洲里铁路口岸不远的公路口岸,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货运汽车排着队等待通关,伊力亚果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果蔬冷藏车夹在其中,它们只等候了一小会儿,便办完了相关手续缓缓驶离口岸,进入俄罗斯境内。
“这两车果蔬从装车到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现在只需在一天两宿的时间,而在以前,光办理通关手续就得1天,现在办理手续不到1小时。”伊力亚公司总经理李政说。
货运时间的长短对于果蔬出口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李政两天之内就能把货物从满洲里出口到目的地,满洲里口岸办实施“单一窗口”功不可没。
李政口中的“单一窗口”,是我区电子口岸建设迈出新步伐的标志性建设。2016年,满洲里口岸率先在全国沿边地区建成“单一窗口”,海关、口岸、国检联合办公,实施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口岸通关效率。
同时,各口岸配备了先进监控设备,也大大提高了口岸通关效率。随着全区口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跨区域通关协作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区加强与国内沿边发达地区和内陆重点省市联络,先后与北京市、陕西省、湖南省、广东省等省市签订了口岸区域合作协议。在满洲里召开的丝绸之路口岸区域协作会议上,16省区共同签署了《丝绸之路口岸区域协作满洲里宣言》。
过境班列的大幅度增加是跨区域通关协作不断深化的成果见证。2015年,经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的进出境班列681列,运行中(俄)欧班列线路17条。2016年,经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共1036列,7.29万标箱,班列线路25条。二连口岸共运行中欧班列166列、7734箱,中欧班列运行线路增至7条。此外,包头、乌兰察布开行中亚班列。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让内蒙古在对外开放之路上,心之所向都能够无远不届。
贸易互通,内蒙古“走出去”的步伐行稳致远
“1948年10月—1952年,我区对外贸易主要以‘以货易货’方式对苏联和蒙古国出口少量的冻牛羊肉,换取一些医疗器械、药品、布匹、运输工具等商品。”
“截至2016年底,我区已与世界上16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全区外贸备案登记企业累计达到11593家。”
天壤之别的数字对比见证70年来内蒙古对外开放贸易的累累硕果。
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区外贸跃上了新台阶,进出口额累计实现381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1倍,年均递增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外贸进出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我区外贸进出口额达到145.5亿美元,是历史最高点;2012年—2016年5年累计进出口额622.9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3倍,占自治区成立70年以来进出口总额的42.9%。
利用外资不断扩大——
1979年,现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伊克昭盟羊绒衫厂,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了内蒙古的第一笔外资。
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内蒙古民族贸易实业有限公司成立。自此我区利用外资规模大幅增加。
十八大以来,我区利用外资持续发展,到2016年连续7年保持每年30亿美元以上,在西部12个省区排在第4位,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区进出口总额近五分之一。
“走出去”的步伐持续深化——
进入21世纪,随着“走出去”和“向北开放”战略的加快推进,自治区对外经济合作持续深化。
2006年,自治区对外投资协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1年,自治区对外投资创历史新高,全年协议投资额为22.58亿美元。十八大以来,对外经济合作迈上新的台阶,2012年—2016年,境外协议投资总额累计达73.5亿美元。
截至2016年底,我区备案境外投资企业累计553家,其中2016年我区新备案境外投资企业114家,全年协议投资额为22.94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点。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拓展到五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涵盖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水利管理业、新闻出版业、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文化艺术业等多个行业。
对外开放载体发挥的平台优势日益突显——
走进满洲里综合保税区进口松子加工企业——内蒙古森恺贸易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股炒松子的油香味扑鼻而来。总经理孟繁有正在一边查看设备一边盘算着扩大生产的事。
“企业进入综保区,最大的好处就是便捷,可以免去办理加工贸易手册的手续,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保证金,按我企业2016年的产值计算,至少能节省出近千万元的流动资金。而且货物放到综保区没有时间限制,企业可以选择行情好的时候再将产品出口。”孟繁有说。
满洲里综合保税区的封关运营,是自治区对外合作平台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坚持把各类合作区建设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着力推动与俄蒙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务实合作,成效显著。
园区功能逐步完善。满洲里建成进出口资源加工园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新国际货场;二连浩特建成矿山机械、建材果蔬等12个专业市场和9个进出口物流园区,2016年获得进口蒙古国熟肉制品、饲草及俄罗斯粮食的许可。巴彦淖尔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利用蒙古国煤炭、铜等矿产资源,实现资源落地加工,年产值和销售收入均突破百亿元,该园区成为我区与蒙古国矿产资源合作的示范园区。
互市贸易区开始运行,满洲里、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区分别于2016年6月份、9月份投入运行;策克、满都拉互市贸易区正在建设中。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两个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工作也有序推进。
跨境经济合作区扎实推进,2016年5月份,中蒙两国签署了《二连浩特—扎门乌德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共同总体方案》,在扎门乌德建设内蒙古境外经贸园区,带动我区优势产业走出去。
一组组发展数据诠释了内蒙古对外开放贸易互通的前进历程,一个个深化对外贸易交流合作的发展成果描绘着内蒙古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多彩画卷。
民心相通,内蒙古的世界朋友圈日新日盛
“16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及高新区,德国库卡、丹麦乐高等世界500强在内的共15家国内外大型企业、200家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生产企业和128家专业观众和采购商参加北博会,美国、德国、日本、埃及、巴西、澳大利亚等26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参赞,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和国际企业代表组团参加会议专项活动。”
7月3日至5日,第十四届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向世界开启了一场科技交流合作的盛宴。
这是内蒙古坚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人文交流合作精神的一个掠影。70年来,我区坚持拓宽与世界各国人文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汇聚和释放文化促进开放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政府和部门间工作会晤实现常态化。
我区与俄蒙两国地方政府和部门初步建立起了多层次互访和协商会晤机制,为各部门、各盟市开展与俄蒙合作创造了良好氛围。自治区政府与俄联邦5个地区建立了政府间定期会晤机制,与外贝加尔边疆区政府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与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等13个地区和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等9个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锡林郭勒、通辽、赤峰三盟市与蒙古国苏赫巴托省、东方省、肯特之间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开创沿边毗邻地区合作新模式。
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交流频繁友好。
——教育方面,我区在锡林郭勒盟设立了对蒙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在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38期汉语培训班,与蒙古国文化科学部签订了蒙古国学生来华学习协议,每年为蒙古国来我区就读的留学生提供各类奖学金1200多万元。2016年,全区接受来华留学生3666人,新增7所接受来华留学生的学校。
——科技方面,举办了十四届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成立了满洲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推进“中俄科技信息数据平台”建设。此外,内蒙古农业大学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农学院合作开展“中俄双峰骆驼基因资源的收集及开发利用研究”项目。
——医疗卫生方面,签订了建设蒙古国蒙药药用植物数据库,持续加大收治蒙古国、俄罗斯患者力度,年均超过3万人次;内蒙古国际蒙医院连续7年赴蒙开展义诊活动。二连浩特与扎门乌德市医院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对前来就医的蒙古国患者减免20%的医疗费用。
——文化媒体方面,开展了“寻梦中国·我在内蒙古”、“百名外国记者看内蒙古”等采访活动,与中央电视台、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拍摄大型纪录片《草原丝路》;赴蒙古国参加“感知中国·蒙古行—第四届乌兰巴托·内蒙古文化周”和“第七届中蒙新闻论坛”。内蒙古蒙语卫视、蒙语文化生活频道在蒙古国落地,实现了在蒙古国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物等全覆盖。
——智库方面,2016年9月份在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了中蒙俄第二届智库论坛,会上,自治区中蒙俄合作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各类展洽活动亮点纷呈。
2015年在我区成功举办的首届中蒙博览会,共邀请到蒙古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众多客商赴会参展。博览会期间,共签署投资贸易合作协议、意向等166项,投资额达到1400多亿元,展会现场交易额及意向协议达到6亿元。这一博览会已成为蒙古国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平台和纽带,是中蒙两国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盛事,是中蒙政治经济关系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的集中体现。
满洲里、二连浩特等盟市在俄罗斯远东主要城市多次举办经贸投资洽谈活动,在蒙古举办了多场投资贸易合作洽谈推介会,对推动我区进一步扩大对俄蒙投资贸易合作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频繁的人文合作交流,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内蒙古的世界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火。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要求我们,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为我区对外开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倡议,也给内蒙古对外开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将拥有无穷的力量,跳出内蒙古,拥抱全世界。(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连英)
专家点评:不断提高我区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横跨三北、外接俄蒙、内连八省区,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按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要求,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桥头堡,不断提高我区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一是明确内蒙古在全国对外开放中的定位。内蒙古要突出区位和口岸优势,主动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和“草原之路”倡议,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构建外向型产业体系,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深化人文社会交流合作,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能源资源战略合作的重要枢纽以及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是加强沿边与腹地互动。从区域互动的角度考虑,自治区可以大力推进沿边地区与腹地协同发展,发挥腹地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作用,构建沿边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发展新的格局。沿边地区要依托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等,加快建设充满里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放大“边”的优势,做足“边”的文章,促进口岸与腹地经济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我区沿边地区,依托以呼包鄂为核心的沿黄沿线经济带,以高水平外向型产业为重要发展方向,构建以进口资源精深加工为特色、与依托当地优势的特色产业互为补充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沿边经济带之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关系。
三是构建通道服务全国。进一步发挥口岸优势,以跨境战略通道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尽快打通我国与蒙俄的国际大通道和其它重要通道,构建连接腹地、对接蒙俄、沟通欧洲和中西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国际大通道。(朱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