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风采展示给每位蒙古国民众
内蒙古新闻网  18-09-07 09:2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

  “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从这些展览里能看到中国发展的故事。”乌兰巴托市民齐钢巴特尔说。

  9月5日—8日,“追寻美好生活”中国脱贫成就展,“描绘锦绣中华”中国传统纺染织绣非遗展,“创新引领未来”中国内蒙古、四川文化创意产品展,“天人和谐共生”中国内蒙古蒙医药文化展在蒙古国国家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作为“感知中国”中国内蒙古文化旅游周重要项目之一,吸引了很多蒙古国民众前来观展。

  在中国脱贫成展区,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画面展示着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发起了扶贫战役,通过多种措施取得了一系列脱贫成就,这不仅仅是成绩展示,更是经验的分享。

  “咦咦咦,它跳舞真逗!”中国内蒙古、四川文化创意产品展上,来自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机器人灵巧地扭动着小小的身躯,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一位蒙古小朋友看到机器人跳舞后惊喜不已,和家人分享着自己的感受。这个展区主要展示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四川省的文化创意产品,共有36家文化企业,3000多件产品展出。

  蒙医蒙药文化展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9月5日,在这里义诊的中国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专家成了“香饽饽”,不少人过来问询、号脉,一位年迈的老额吉在听完专家的建议后,频频点头。

  6日,一名蒙古国媒体记者在中国传统纺染织绣非遗展区仔细地拍摄着每一个展位,这里是本次展览最受关注的展区,主要展示的是中国各民族纺染织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白族的扎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傣族的织锦技艺、汉族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水族马尾绣、满族刺绣、蒙古族珠绣、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等等,这些中华各民族古老的手工技艺令观展的民众啧啧称叹。

  来自中国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婉廷指着自己花费10年时间制作的3幅巨大的珠绣佛像说:“这3幅佛像都是立体的,蒙古族珠绣很讲究针法走向和生动性,我深爱着这项技艺,并不觉得辛苦。”

  蒙古国画家贺喜格朝鲁看完展览后表示,艺术是相通的,自己深知艺术品创作的艰难,看到这么多精美的中国艺术品很有感触,感谢中蒙两方组织了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非常希望能和中国的艺术家们合作。

  据了解,本次展览整体设计注重考虑中国和蒙古国之间的文化相似度,以两国人民特别是内蒙古与蒙古国人民共同认知的文化元素为主,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本次展览中展板104块,展示人员近30人,展览走线大约400米,正常参观需要35分钟。(内蒙古日报社融媒记者 李珍)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