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守望相助 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时代
内蒙古新闻网  18-09-10 12:00  【打印本页】  来源:兴安日报

  党的十九大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遵循。

  兴安盟是革命老区,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实践地, 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在这里。兴安盟也是首批全国13个、自治区唯一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地区。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盟委、行署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盟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建设“五个兴安”为目标,以“十项工程”“五城同创”为抓手,砥砺奋进、真抓实干,打好三大攻坚战,守住三条底线,破解三大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盟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支撑和保障发展的能力大幅提高;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全力维护民族团结,扎实推进平安创建工作,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加速释放;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但是,与新时代的新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如经济总量小且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发展质量和规模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保障不足,经济转型升级动能乏力;社会事业发展欠账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全区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些干部思想观念、专业能力与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政策措施不完善导致了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和困难,在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性,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影响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扎实”的要求,坚持发展导向,推进改革创新,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反复比较、长期探索找到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既彻底消除了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有形痕迹,又充分提供了实现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又促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既保障了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又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制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多民族国家中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制度。当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也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的指示精神,坚持统一与自治、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原则,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保障各民族公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确保国家政令畅通,扩大各族同胞有序政治参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造就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群众信任和明辨大是大非的各族干部队伍,使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正能量。深入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配套法规,加强普及宣传,强化监督检查,在贯彻国家统一政令前提下依法行使自治权,维护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突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五个认同”为根本目标的被各民族所共识、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文化体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是在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56个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认同意识,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基础,也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培育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重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支持城镇少数民族群众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打造“美丽草原我的家”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加强守望相助理念研究阐释,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不断扎深民族团结理论根源,打牢民族团结实践根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抓起,注重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载体和方式,搞好网上和网下结合,使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理念融入基因中,刻进骨子里,流进血液里,成为自然而然的过程、理所当然的常态,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共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改善贫困群众的民生福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瞄准贫困人口集中的苏木乡镇和嘎查村,重点解决好产业培育、务工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问题,破解城乡居民增收难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补足基础设施欠账,发挥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用,优化营商环境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要素,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形成有竞争力的增长极。

  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民族干部队伍素质,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少数民族干部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在建党初期、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到新中国的成立和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进程中,少数民族干部均以其特有的优势参与其中,尤其是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党的十九大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民族干部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开放有效的思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大胆使用,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挑大梁,还可以交流到内地、中央和国家机关任职。内地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多的地方,也可以派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来,一方面协助管理,另一方面培养锻炼。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要有总体规划,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在把好政治关的同时,也要积极培养多类型高素质人才,特别要注重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门型人才,培养出讲政治、顾大局的业务专家型干部。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水平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相伴而行、相互促进。未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更大发展,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导向,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切入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形成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合力。紧紧抓住重要纪念日以及各地各民族传统习俗节日,组织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载体活动。利用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时机,努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让各民族群众在欢乐氛围中共同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各民族一家亲的幸福。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塑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的典型人物,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营造民族团结好氛围,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组织民族团结宣传月、宣传周、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周年庆典、民族节庆等传统活动,充分发挥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作用。运用新闻宣传、报刊书籍、影视节目、文艺作品、舞蹈音乐等媒介,着力打造民族团结文化宣传品牌。通过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多样化形式,不断夯实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努力营造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损害民族团结为耻,以维护国家统一为荣、以危害国家统一为耻的舆论氛围,构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格局,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水平,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时代。(哈斯巴根 兴安盟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