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女儿会叫妈妈了!”“今天,女儿扶着墙能走路了!”“今天,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了。”“今天,女儿练琴练得有些烦躁了。”“今天,女儿考了双百!”15年,数万字,涵盖孩子出生前后的点点滴滴……这是38岁的乔翎给孩子记录、制作的成长日记,是一个普通家庭15年的温馨记录。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这位80后母亲对女儿那份暖暖的爱。
记者看到乔翎的几本日记本各有功能,一本大大的册子图文并茂记录了孩子从小到大成长的足迹;一个黑色的本子记录了孩子生病前后的过程;一个橘红色的本子则记录了孩子取得的成绩。乔翎的孩子今年14岁,但乔翎却写了15年的日记,“刚结婚那会儿由于条件不具备,加上我还感觉年轻有好些事要做,就一直没有要孩子。突然有一天,一个强烈的念头在我心中萌生,该要一个孩子了,于是我们开始备孕。”乔翎说,从2003年8月开始记日记,记录孩子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等她长大了想给她一个礼物。“这些日记里记载了我从想要孩子到备孕、怀孕,一直到现在14岁的成长过程。
乔翎告诉记者,日记主要记录孩子每一步的成长,并记录下孩子充满灵动的话语,用这种方式为他们留下成长的足迹,“每当孩子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或者学会一项技能,我都会记录下来,有时候几十字,有时候几百字,等孩子长大以后可以慢慢品味和回味她的童年时光,这也是一种幸福。”乔翎坚持为孩子留下一份属于她的成长日记,同时也是作为父母见证孩子成长的记录,是父母内心真实感情的表达和流露。乔翎说:“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复制的,每个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也不可能重来,坚持为孩子写成长日记,就是为让孩子以后可以找回那些‘曾经忘却的记忆’。”
乔翎的日记中不仅记录了孩子的点点滴滴,还记录了家庭的喜怒哀乐。虽然文字简单,但字里行间包含着深深的爱意。通过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进行记录,也是对自己教育方法以及日常做法的一种反思,“比如,通过日记,我可以了解到最近对女儿的陪伴少了,我的这种教育方法可能不被孩子接受等等,家长也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也需要不断改进。”乔翎说,她希望能坚持记日记到女儿长大成人,也许在将来某个特殊时刻,会把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她。等孩子翻看这本成长日记时,会知道自己是怎样从小不点长到这么大的,“这是我和丈夫携手完成的一份亲情作业,希望女儿能体验到父母的不易,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心怀感恩、懂得回报、知道承担。”乔翎觉得,日记里所记录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而且是别人永远也抢不走的爱。(记者 杨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