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
内蒙古新闻网  18-09-14 16:2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扶贫开发宣传平台

  “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这句话在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再就业职工梅大叔身上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梅百发,男,1960年出生,原矿务局技术部钳工,1996年成为下岗待就业职工,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工人,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下岗后待业在家的他并没有意志消沉、垂头丧气,反而挺直了腰板大胆创业,毅然决然的发展养殖业。

  万事开头难,一切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开始的饲养工作也是经历多番敲打、多次磨砺。奶牛、羔羊都曾是梅大叔养殖的主要动物,但饲养结果均不尽如人意。可机缘巧合之下饲养的6只狐狸却给梅大叔带来了新的希望。最初的狐狸养殖成本大约为100元每只,销售时是以400元每只的价格卖出,6只净赚1800元,这在当时就是一笔巨额财富。成长成熟周期短,饲养成本相较于牛羊又低,这些优点都足以让梅大叔一家继续养殖,也正是这份坚持改变了梅大叔一家的生活,也让梅大叔成为扎赉诺尔矿区第一批养狐人。

  起初养殖狐狸的只有零星几户,手机网络均不发达的年代,没有养殖的先例,一步一步只能依靠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蹒跚,当时仅有的一本养殖教材就像山洞尽头的光点,指引着正确的方向。书从前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前,来来去去反复钻研,结论践行在仅有的几只幼崽中。从第一年的6只到第二年的13只,到后面数量的稳步提升,短短几年时间就已经达到500只的规模。随着狐狸数量的不断增多,带来喜悦的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传统喂养方式已经无达到养殖标准。喂养煮熟玉米面的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收效甚微。直径1米2,高约1米3的大圆柱桶从早到晚都在人为不间歇的搅拌翻滚,就算这样也无法满足500多只狐狸一天两顿的进食需求,看着嗷嗷待哺的狐狸幼崽,梅百发一家有心无力。

  梅大叔义无反顾踏上了去外地学习之路,看到了新的饲养技术、配种技术、配置设施、喂食材料(狐狸膨化饲料)。梅大叔想大干一场可万事俱备只欠资金,梅大叔向银行咨询贷款,可没房没贷款的规定让他望而却步,当时正好有无息贷款的政策,政府来补贴资金,梅大叔成为政府扶持的第一批创业人。困难时期咬牙坚持,目标完成仅是时间问题。梅大叔在实践中检验真知、创造财富,凭借自己勤劳双手,坚韧的耐心过上了稳定富足的生活,近20年的辛苦劳作,现今已成为区里养狐第一人。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梅大叔不仅自家脱贫致富,也带着周围群众共奔小康,2006年成立了本地的养狐扶贫基地,棚舍1万1千平方米,房屋120多户,冷冻仓储多达500吨,供本地及外地养殖户来观摩学习。自己独创饲养模式已成熟,狐狸饲养链条已经形成。梅大叔又自掏腰包帮助邻里,借给他们狐狸幼崽,借给他们饲养材料,亲自传授喂养方式,冬天狐狸皮毛售卖之后才收回本金,不计利息不求回报,20多家的养殖户加在一起去年就借出了300多万,有的甚至连借条都没有。善良的梅大叔说:“当时大家也都没有钱,凭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誉感,有钱就要大家一起挣!”区里也和农行交涉,推出了三户联保(“金种子”扶贫增收项目)的举措来支持。17年全区售卖狐狸毛利润就多达2000万元,帮扶过的家庭如今最少的也有100多只母狐,过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生活。

  今年,梅大叔引进芬兰原种狐又在饲养狐狸的路上大胆尝试,小心论证,成为了狐狸市场的又一块敲门砖。电商平台、网络平台的合理利用更在梅大叔的前行步伐中加入了燃料,全国狐狸养殖户组成的微信群,让狐狸出现的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群里的养殖户全都是热心肠的人啊,狐狸出现突发状况,拍个照片,发个视频,马上就有人给你说解决办法,这在刚饲养时是想都不敢想的呀!”梅大叔如是说。

  梅大叔的勇气可赞,善良可敬,打铁还需自身硬,变“输血”为“造血”,才能真正改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真正的奔向小康,传统的给钱给物资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扶智扶志才是倡议的根之所在。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