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在乌兰恰特大剧院上演
内蒙古新闻网  18-09-27 16:1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晨报

  “穿过大风雪,走过大草原,我的勒勒车来到你面前……”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优美的主题歌《我的勒勒车》让人动容,这部剧就是从一架在风雪中艰难行进的勒勒车开始的。

  上世纪50年代,一支刚成立的乌兰牧骑小分队艰难行进在漫天风雪、茫茫夜色中。队长钢普力布带领队员赶着一架“勒勒车”,迎着呼啸的风暴,向偏远的牧点跋涉……这是《我的乌兰牧骑》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8月8日晚,作为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开幕式展演剧目,由锡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团倾情打造的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在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大剧院上演。

  再现乌兰牧骑人的真实生活

  “那时下乡演出,服装、乐器、被子这些东西都和演员们在‘勒勒车’上,大家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演员除了演出,还会种地、挤奶、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真实再现了这些场景,如今这些场景还依然温暖和感动着草原上的人们。”锡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团团长孟玉珍说。

  该剧艺术总监宝音说:““这部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代代乌兰牧骑人的真实生活,比如剧中主人公那日苏在那达慕大会上演唱长调一鸣惊人后,被北京文工团看中,但那日苏无法割舍与草原和牧民的深厚情谊,最终选择留下。那日苏对草原的情感就是演员们的映射,他们把服务基层群众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用专业的表演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贡献力量。”

  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以乌兰牧骑60年光辉历程为题材的舞台剧,该剧以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草原诞生及发展历程为题材,在剧情设计上,紧紧围绕主人公那日苏的成长经历这条主线,通过歌舞表演形式,讲述了一代乌兰牧骑人始终与牧民同呼吸、共命运,长年深入到最基层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工作职责,诠释了乌兰牧骑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品质,弘扬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乌兰牧骑人不忘初衷的精神。

  “把天空当成明亮的灯光,把草原当成移动的舞台,哪里有牧民兄弟姐妹,乌兰牧骑就会来到你们的身边……”就像《我的乌兰牧骑》里唱的那样,歌声、琴声、马蹄声,用艺术的形式将乌兰牧骑60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在舞台上。

  目前,内蒙古草原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3000多名队员,全区乌兰牧骑年演出总量超过7000场,草场牧区、田间地头、厂矿学校,到处都有乌兰牧骑队员的身影。

  演员都是“乌兰牧骑”后代

  “这台剧目的演员本身就是乌兰牧骑队员,他们的演出其实就是自己演自己,所以特别朴实、真实、亲切、接地气。此次这台剧目以全新的姿态演出,也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全体队员回信精神的一次实践。”孟玉珍说。

  几十年来,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而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用真实的手法,再现了一代代乌兰牧骑人的不平凡生涯。

  “演员都是90后,他们的父辈们都是老一代乌兰牧骑人,绝大多数演员都在牧区长大,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这里生活的人们的习俗和他们的需求,在舞台上表演的也都是属于自己的、充满感情的东西。”所以他们适合也有义务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经历。”该剧导演金美花说。

  “乌兰牧骑的精神就是这样一代代传递下来的,演出环境变了,但是乌兰牧骑为基层农牧民服务的演出宗旨没有变。”在《我的乌兰牧骑》中饰演那日苏的蒙古族演员乌日嘎说。

  表演令现场观众落泪

  “我的两位姑姑曾经是乌兰牧骑队员,看着舞台上的表演,我无数次落泪,回忆起很多往事。”带着女儿前来观看剧目的吴女士在看完演出后说道。

  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2016年7月底完成剧本创作,2016年12月开始正式创作排练,2017年5月3日在锡林郭勒歌舞剧院首次公演。此后,剧目经过不断修改提升,成为锡林郭勒盟向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的剧目。此次作为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开幕式展演剧目,演出排练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演出现场观众掌声不断,无数观众在泪水中看完整部民族歌舞剧。

  孟玉珍说,这台剧目已经演出了53场,剧目获第十四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奖,并被评为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入选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和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名录。节目受到全区各界观众普遍好评,在全区唱响了传播正能量的草原赞歌。(记者张冰洁)


[责任编辑: 赵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