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先锋】草根发明家让贫困草根发了芽
内蒙古新闻网  18-10-09 19:05  【打印本页】  来源:扶贫内蒙古

  喀喇沁旗锦山镇西沟村的赤峰市淇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其宽敞的厂房里,电焊机轰鸣,火花四溅,炫丽夺目,十几名工人正在忙碌着焊接农机具。

  “近年来随着药材行情的变化,全国各地种药材的人多了,所以现在订单也比较多,今年的生产计划已经安排到了8月份。”赤峰市淇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郝彦波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土生土长的西沟人,36岁的郝彦波是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农机专家。乡镇干部说他脑子活、点子多,乡亲们说他是大家的主心骨,贫困户说他是致富的引路人。

  梦想给了他事业的起点

  郝彦波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靠天吃饭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了维持生计,外出打工的郝彦波也得经常回家帮父母挖药。挖药是项重体力活,年轻瘦小的郝彦波有时难以支撑,不到半天就累得浑身酸痛,手上磨出水泡。歇息之余,静静地独坐在地头,看着广阔田野里挖药人一个个疲惫的身影,他突发奇想:假如能研制出一款挖药机,不是既省时又省力吗?

  经过一番考虑,郝彦波决定研制挖药机。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子冲劲,郝彦波说做就做。亲戚家借来电焊机,废品回收站买来旧钢材,投入家里仅有的一万元存款……郝彦波走上了发明路。三个月的反复实验,三个月的披星戴月,第一台挖药机终于成型下地。挖掘演示时,由于挖掘深度和速度不理想,有些村民开始嘲讽他,一些好伙伴儿也投来质疑的目光。怎么办?能退缩吗?能放弃吗?不,不能。

  他坚定信心,翻阅大量资料,经过数百次试验,最终找到问题根源并及时进行工艺改进。2005年,克服了挖掘深度、强度不够,动力不足、效率低等技术难题,他成功研制出符合挖药要求的新型挖药机,效率达到人力的20倍,并申请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挖药机实用新型专利。2016年,他的产品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成为名副其实的“土专家”。此后,他又研发了土地深松机、旋耕机、药材播种机、模仿人力挖药机、药材清洗机、多功能药材收获机、开沟机等十余种机械产品。

  机遇给了他腾飞的翅膀

  喀喇沁旗是著名的中药材产地,特别是牛家营子镇生产的北沙参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3以上,桔梗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有“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之誉。然而,因为从春季播种到秋季采挖全部需要依靠人力,低效率、高成本、高劳动强度的人工作业成为阻碍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瞅准这一机遇,郝彦波顺势而为,大胆投入,让挖药机生产销售有了广阔的空间,事业从此风生水起。

  2013年,郝彦波成立了赤峰市淇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深松机、苗床起垄机、药材播种机、药材移栽机、中耕机、药材收获机、药材清洗机、药材烘干机等11个品种。目前公司的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2017年累计销售各种机器600多台,销售收入1700多万的基础上,2018年再接再厉,到五月中旬已销售机器300多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

  脱贫成了他倾情关注的事业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终身的追求。我是个农民,在我创业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邻里乡亲给了很多帮助,我知道我应该做什么。老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助力脱贫攻坚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郝彦波说。

  生意火了,身份变了,但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本色没有变。郝彦波始终心系精准扶贫,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的贫困户想买挖药机,又愁没钱买,郝彦波二话不说,让贫困群众先提货,赚了钱再还购机款。为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今年,锦山镇政府整合扶贫资金,准备从郝彦波那里购买30台挖药机,产权归建档立卡贫困户所有,由郝彦波组织30台机器外出挖药赚取作业费。

  “这些购买挖药机的贫困户,不管是否赚钱,每年都按购机款25%的比例给贫困户分红,每位贫困户每年可得1万元分红款,同时安排30名贫困户家庭成员担任农机手,享受季节性保底工资每月5000元。”说起帮扶脱贫的事,郝彦波自信满满。

  今年以来,他自筹资金60万元,租山地200亩,建立了山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园,种植了黄芪、党参、甘草等六个药材品种,优先安排30名贫困家庭女性成员到示范园打工,按每天120元计算,每名贫困户季节性收入可达7000余元。

  “国家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脱贫攻坚中,我要努力把企业打造成扶强带贫的样板企业。还准备成立淇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共赢,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裕起来。”对于今后的打算,郝彦波早有了明确的安排。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