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纪念品不能总是“同一张脸”
内蒙古新闻网  18-10-10 14:19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本应为旅游目的地独一无二的纪念名片,却以“同一张脸”出现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同质化”“低端化”甚至“地摊化”,成为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尴尬标签。

  大概每个旅游城市都有个专门面对外地游客的“纪念品一条街”。这些年,一部分游客已经心照不宣地掌控了一份“手信秘笈”:人未到,货已买——出门旅游之前,先在淘宝上把当地纪念品定了再说。不仅货比三家,还能价廉物美,最关键的是省却了带来带去的烦恼。

  “旅游纪念品”上的陈年旧梗很多,吐槽的点无非就是两个:一是“全国景点一般货”,二是“纪念品多是又破又丑”——前者指向“同质化”,后者指向“低端化”。一块一模一样的丝帕,在杭州可能叫“杭绣”,去了苏州就叫“苏绣”,到了四川又成了“蜀绣”,在河南改名“卞绣”。至于银镯褪色变黄铜、塑料珍珠掉了皮、牦牛骨筷子尽是塑料味……既是笑谈,更非罕见。游客懒得较这个真儿,而躺着也能赚钱的小卖家们,更是懒得在这种一锤子买卖上创什么新了。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旅游购物占旅游收入的比例在60%至70%,而目前我国旅游购物的比重还不到40%。有商品无文化、有买卖无规矩,好好的纪念品市场被弄得“一地鸡毛”。

  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尴尬现实,起码有两个反思的维度:第一,在这个全域旅游时代,一些坑蒙拐骗、粗制滥造的旅游纪念品市场,竟也有地方愣是给了他们一片法外之地。漫天要价、看人下菜……第二,旅游纪念品当然是刚需,前提是有创意,只能在本地才能买到,而别人复制粘贴不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景点,如果还是躺着数钱懒得花那个心思,一些有特色的纪念品,恐怕不会凭空出现。好的旅游文创产品也不是没有,比如著名的“故宫系列”。至于把景点与时髦的彩妆或零食等“跨界融合”起来的例子,也不算鲜见。只是,这样的例子并不多。

  美好旅游的刚需和低劣纪念品的“倒胃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看来亟待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拯救。(文/邓海建)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