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共育“致富果”——克什克腾旗党建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新闻网  18-10-11 11:45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关东车村“初心广场”上矗立的党旗雕塑

  一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光芒四射!这是矗立在克什克腾旗万合永镇关东车村“初心广场”上的一座雕塑。这座由该村联合党委建立的党旗雕塑,昭示着当地的党员干部群众在党的光辉思想指引下,凝心聚力,发奋图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为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而不懈奋斗!

  克什克腾旗现有700余个基层党组织,15000余名党员。伴随着党建融合发展的滚滚春潮,全旗各级党组织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治担当,迅速实现了党建工作由单打独斗到全领域融合发展的创新性转变,构建起了聚合有力、联动共赢的大党建格局,在脱贫攻坚、富民强旗的战略实施进程中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汇聚力量促进发展

  这里是与世界地质公园青山景区毗邻的万合永镇关东车村,区位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但是,由于缺少资金项目,百姓只能望景生叹,守着“金元宝”过着穷日子。

  镇党委抓住融合党建这一有利契机,融合村、机关、企业等18个党组织成立了关东车村联合党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明确党委把方向、谋大事、定政策的职责,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政策扶持,制定了关东车村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总支(支部)抓推动、促落实、要成效的职责,抓好村庄绿化、环境治理、市场规范等具体工作;明确委员抓指导、抓帮带、抓服务的职责,抓好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宣传推介等工作。联合党委成立后,凝聚力量,抱团攻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旗直机关和企业党组织出项目、资金和技术,村里出土地和劳动力,各支部精准发力,一个山水交融、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的旅游特色村很快在大青山脚下绽开美丽的容颜。

  关东车村联合党委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推行“支部+合作社+特色党小组+党员示范户”模式,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通过发展壮大旅游业,带动农牧业转型、加工业升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立了农牧业合作社党支部、旅游合作社党支部,设立特色党小组,推动组织振兴与产业振兴互促共赢。联合党委筹资2000万元,在2个特色党小组和15个党员示范户的带动下,打造石海3500平方米、水系5公里、村庄绿化带1000延长米、花海350亩;发展农家乐28家、采摘园6处、种养殖大户18家、农副产品深加工厂8处。2017年,关东车村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成为全旗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富裕村。

  乌兰布统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欧式草原风光,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然而,随着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规划布局不合理、旅游实体不强大、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日渐凸显。为破解这一发展难题,苏木党委组织各嘎查、旅游公司、旗直机关等14个党组织成立了旅游产业联合党委。联合党委对旅游产业发展实行联谋联抓联办,按照“资源变资产、毡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的思路,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旅游行业供给性结构改革中的作用,以小红山子嘎查为圆心科学制定了乌兰布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群众和游客反映的问题,建立台账,实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的“三清单”管理,由多部门进行分析研判、共商共议、协同解决。依托环保、市场监管、住建、国土、公安等执法部门党支部的业务职能,采取联合执法、上门讲法、现实说法等方式,对嘎查周边生态环境、旅游营商环境、社会和谐环境进行规范整治,形成了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区域旅游“抱团”发展局面,为社会、居民、游客营造出了和谐、共赢、共生的优良环境。目前,统一规范的394家宾馆、饭店、农家乐、商厅和750台自驾营运车辆已先后投入运营。2017年接待游客17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35.7%,吸纳从业人员4500多人,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

  据克旗组织部门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全旗已建成各种形式的党建联合体29个,覆盖各领域基层党组织318个,党建的同心圆已延伸、拓展到了基层的每个角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党建先行多元“聚链”

  被村民称赞的于占林曾是永胜农牧专业合作社的经理,通过村党组织换届满票当选为庆国村党支部书记。角色的转变源自于永胜联合党委通过推行融合党建,为人才有序有效良性交流开辟了渠道。

  2017年,经棚镇党委借助永胜合作社产业和才人优势,庆国村的土地资源优势,协调村、社、机关多个党组织成立了永胜联合党委,全力实施“人才培育、交流、带动”工程,将合作社经理培养成庆国村党支部书记,将永胜村委会主任培养成合作社经理,将合作社经理培养成经棚镇农业发展联合会理事。仅仅2年多的时间,先后把5名能人培养成党员,把11名党员培养成能人,把6名党员能人培养成党组织成员,使他们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发展经济的领路人。在他们的带领下,依托合作社已成功流转土地7000亩,建蔬菜冷棚和日光温室570座,发展入社会员152户,辐射带动党员群众1268人,其中贫困人口290人,拉动户均增收3.1万元,走出了一条党建链引领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达来诺日镇岗更嘎查,以发展杜蒙肉羊为核心的现代高效畜牧产业如日中天,一大批贫困户靠养羊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达来诺日镇党委以巴特尔杜蒙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总支为纽带,组建了杜蒙肉羊养殖联合党委,实施党员中心户帮带工程,让牧户跟着党员走,党员跟着中心户走,中心户跟着党委走,筑牢“党建链”,建强“产业链”,搭建“服务链”,拓宽“扶贫链”,辐射带动7个苏木乡镇、35个嘎查村的农牧户发展高效畜牧业,通过上门免费搞改良、抓防疫,帮扶360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针对普通牧民思想保守、认识不够、能力不足的现状,联合党委发动达来诺日镇35个党员中心户率先发展杜蒙肉羊,改良基础母羊2000只,辐射带动牧民175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联合党委按照“少养精养持续养、提质提效稳增收”的原则,以大小畜改良为抓手,在良种、良法、良舍、良医、良料上下功夫,借助合作社党总支的有利条件,免费改良大小畜3.75万头(只),按照高于市场1-2元/公斤的价格进行统一回购,远销山东、浙江、新疆等地,每头牛犊比传统养殖的多卖2000元左右,每只羊羔多卖300元左右,共为牧民增加纯收入1500万元。此外,在征求贫困户同意后,联合党委将3个贫困嘎查的300万元“三到村三到户”专项资金整合到合作社,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为贫困户提供垫付资金购买母牛124头,分发给贫困户养殖,每户每年至少获利8000元。

  在西拉沐沦街道哈达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按机关党员特长组建的党员志愿服务团队“组团报到”,千方百计为贫困居民排忧解难,为社区工作破解难题,党组织和党员活跃的身影已成为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克什克腾旗积极推进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各类组织互联互动“一核多元”的城市基层党建融合发展模式。通过采取双向谈约、联合签约、公开亮约、扎实履约、问效评约的“五约”工作流程,深入推进“双报到”工作机制,形成了服务链上各类资源共享、工作链上各单位互促,“一家人”共办“一家事”、共结“一家亲”的温暖局面。

  在党建链的引领下,克什克腾旗逐步形成了覆盖各领域的产业链、服务链、工作链、经营链,链链紧扣,环环相接,并不断向外延伸扩展,释放出了巨大的组织力,催生出了鲜活的生命力。全旗已培育农牧产业链32个、社会服务链14个、机关业务链110个、企业经营链12个。

  旗帜领航踏上富路

  实践证明,克旗党建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开辟了党建工作的新天地,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实现了富民强旗的大跨越。

  在农村牧区以“富民党建”为目标,推行“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模式;在街道社区以“暖心党建”为目标,推行“党建链”引领“服务链”模式;在旗直机关以“活力党建”为目标,推行“党建链”引领“业务链”模式;在企业以“聚力党建,连心党建”为目标,推行“党建链”引领“经营链”模式。在融合党建的引领下,全旗各级党组织聚合到“党建链”上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得以整体增强。一个个堡垒使党在基层的执政之基坚如磐石。在联合党组织的领导下,全旗1万余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争先锋、在经济发展中创业绩、在服务民生中树形象。

  正是因为有一座座堡垒的坚强领导,正是因为有一个个先锋的模范带动,克旗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旅游产业在提档增速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农牧业产业和生态建设始终在强势推进,绿色农畜产品享誉全国;社会事业同样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个个惠民工程如繁星洒满万里草原,“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到今年年底将有2379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江河浩荡催人奋,更上层楼满目春。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克什克腾旗各级党组织在创新发展中同心聚力,团结带领全旗25万草原儿女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在富民强旗、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记者 冯启良 通讯员 原国林)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