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是收获的季节。这两天,太仆寺旗益源农业有限公司收储点格外热闹。
今年春耕时期,该公司与贫困户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公司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薯,收获以后公司负责回收。如今,贫困户种植的有机马铃薯喜获丰收,大家陆续把有机马铃薯运到公司来销售,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公司春季给我们免费提供了薯种,1亩地产1000多斤,每亩收入3000元。最重要的是种地没有风险了。”该旗永丰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孙贵高兴地说,过去种什么心里没谱,随着“1亩薯”模式的推行,没有了后顾之忧。
贫困户种植“1亩薯”是太仆寺旗利用“电商+扶贫”量身定制的特色种植产业,全旗6个苏木乡镇723户贫困户参与种植,由太仆寺旗益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种植管理,依托公司取得的有机商标、无公害认证和稳定的销售渠道等优势,统一打造品牌,进行销售,是政企合作打造的一款产业扶贫新模式,成为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高速路”。
公司总经理苏二兵说:“今年,全旗723户贫困户给我们种了有机马铃薯723亩。现在我们按最低1块钱的保底价回收贫困户的有机薯。保守讲,每个贫困户在1亩薯这个项目上,增收2000多元不成问题。”
太仆寺旗是国贫旗,是锡林郭勒盟面积最小,人口最多的旗,更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全锡林郭勒盟43%的贫困户集中在这里。生态生产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贫困成因复杂等原因注定了太仆寺旗是锡林郭勒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最难攻克的深度贫困“堡垒”和最难啃的骨头的现实。
再难攻也得攻克,再难啃也得啃下。时至2018年,太仆寺旗人正是秉承着攻坚拔寨,不胜不休的决心,创新建立了“找准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富民产业、形成一套带贫机制,制定一个方案、组织一套人马、坚持一抓到底”的“3+3”产业带贫机制,向最难啃的深度贫困地区发起了脱贫攻坚战的总攻。
精准扶贫,产业是“根”。只有根扎稳了,才能枝繁叶茂。对于脱贫攻坚战来说,也只有做好产业这篇文章,才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真贫、真脱贫。
内蒙古中畜蓉泰农牧业有限公司的带贫机制就是“3+3”模式的一个代表性例子。
“托养了2头安格斯母牛,我今年年底就能得到3000元的分红!看来,不用多长时间,我家就能稳定脱贫了。”太仆寺旗永丰镇幸福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2岁的姚万选说。去年下半年,姚万选家在政府每头牛补贴8000元的情况下,购买了2头安格斯母牛,把牛托养到内蒙古中畜蓉泰农牧业有限公司,签了5年的协议,每头牛每年分红1500元。合同到期后,姚万选可选择要回12—24月龄基础母牛或折算现金、续签托养。
在“3+3”产业带贫机制的引领下,太仆寺旗这一锡林郭勒盟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上捷报频传。
——为了让姚万选一样的无劳动力或有基本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产业中获益,该旗采取“企业繁育+贫困户拉架子+公司集中育肥”的模式和公司“托管”模式,为869户贫困户发展优质良种肉牛1590头,每头牛每年最低分红1500元,为80户建档立卡户托养察哈尔羊800只,每户每年可分红3000元;
——为确保无劳动力和残疾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该旗还重点引进了德青源金鸡扶贫、昌盛日电光伏扶贫等一批资产收益性扶贫项目,采取“农业开发公司入股、龙头企业经营、贫困户分红”“龙头企业+贫困户”等多种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昌盛日电光伏扶贫项目由政府和企业合资建设,项目建成投运后,政府所占股份折股量化用以建档立卡户分红,每户每年收益可达3000元,带动全盟949户残疾和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其中太旗430户646人,持续扶贫20年。
——针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该旗引导地方龙头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成为产业工人,从而稳定脱贫。草原酿酒公司和红井源油脂公司是太仆寺旗本土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仅这两家企业就累计带动660个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4万元。
——大力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事中草药、有机马铃薯、甜菜等特色种植,努力实现自身“造血”功能。依托生泰尔、绿草堂2家中草药种植加工企业,重点引导建档立卡户发展中草药种植,今年带动180户建档立卡户种植中草药180亩,到2020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400户。
“3+3”产业带贫机制不仅开辟了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新渠道,更是让他们成为产业工人,从而延长了全旗产业链,为打造强旗目标的实现注入了活力,达到了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
“在灯笼厂打工,老公和我俩每个月能挣4000多元的工资。还不耽误看孩子。我对我们一家的脱贫充满信心。”9月25日,太仆寺旗千斤沟镇牧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星华说。
他俩打工的企业叫内蒙古雪军灯笼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成功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灯笼杜”商标,是地地道道的本土企业。公司主要生产制作古朴铁艺麻布灯笼、工艺纱灯等传统作品。产品有宫灯、纱灯、吊灯、走马灯等500多个种类,远销北京、天津、成都、西安等地,出口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睐。
目前,公司通过就业带动38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手工灯笼编结,其中全勤技术工人45人,每人每月工资性保底收入600元、全勤奖金200元、年终奖金1000元,灯笼制品提成每件20-200元,享受意外险;灵活就业技术工人339人,公司提供编织材料,按照每件20-200元的佣金标准定期上门回收。2018年,企业计划建设4个扶贫车间,目前已建成3个,力争到2020年发展到10个。
“今后,我们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传播传统铁艺手工编织灯笼文化,实现公益事业、传统文化和企业发展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企业负责人、自治区级铁丝编织灯笼技艺传承人杜学龙如是介绍。
同是该旗千斤沟镇民众村村民王文明今年68岁。因患一场大病而致贫。今年,危房改造项目再进村,除去政府补贴,老王的儿女又凑了1万元,老王建起了2间砖瓦新房,“住了40多年的土房子,今年终于住进了新房。”新房梦实现了,老王自然高兴得不得了。村里利用农业开发项目建设恒温储窖,壮大集体经济,未脱贫村民每人可获益3000元。虽然几乎没有劳动力,但是老王两口也能从产业发展“赚到”6000元。
自从享受扶贫政策,老王得到了生产资料补贴、新农合补贴,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老两口住进了新房子,今年村里还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2019年,老王立志要脱贫。
千斤沟镇民众村下辖2个自然村,耕地少、水资源匮乏,2014年列为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我们村穷啊,年轻的村民都外出了,现常驻村民160户,村民平均年龄68岁, 2014年以来共识别贫困户135户。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脱贫了117户,剩下未脱贫的18户,都是像王文明这样的,或年龄大,或致病致贫,或无劳动能力。好在‘3+3’产业带贫机制的实施下,每户都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我们要在2020年之前,坚决啃下这些‘硬骨头’,带领着他们一起奔小康。”村支部书记薛珍说。
目前,该旗已形成优质良种肉牛产业带贫机制、草原白酒产业带贫机制、亚麻籽产业带贫机制、蛋鸡产业带贫机制、中草药产业带贫机制、蔬菜产业带贫机制、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商产业带贫机制、光伏扶贫产业带贫机制、手工灯笼编结产业带贫机制。如今,该旗正努力实现四个100%目标,即涉农龙头企业100%建立带贫机制,有劳动技能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人口100%就业,有从事种养业能力和意愿的建档立卡人口100%享受生产资料、农畜产品“低进高出”和生产过程政策补贴,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人口100%通过资产收益项目实现稳定增收。
“我旗建立‘3+3’产业带贫机制,目的就是为企业发展壮大和推进脱贫攻坚战提供一个有形的遵循,使产业扶贫指向更明确、更具有操作性,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尽最大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双赢。这样的机制能够形成稳定的‘造血’功能,对于我旗长远发展和实现‘富民强旗’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太仆寺旗政府旗长胡成东如是说。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太仆寺旗正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举全旗之力以决战态势推进脱贫攻坚,以产业扶贫为引领,坚持政策资金向贫困户聚焦、力量向扶贫对象聚合,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力争在全面建设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记者手记】
在太仆寺旗采访,在这片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发生着的变化让记者眼前一亮。在3天的采访时间内,对记者感触最深的是老百姓精气神的变化——已脱贫的干劲十足、未脱贫的信心满满。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起脱贫攻坚,一致称赞。虽说初战告捷,但太仆寺旗的决策者们毫不放松。他们将继续坚持用心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旗之力走特色产业带动减贫之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不达到如期实现户脱贫、旗摘帽目标绝不姑息的理念和信心确实值得称赞!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红艳巴依斯古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