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伊金霍洛旗的“柴火棍”火到北上广
内蒙古新闻网  18-10-15 11:38  【打印本页】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暮秋的天气,风中带着凌厉,一路裹紧衣服小跑到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的厂房内,看到的却是数个正干得起劲的工人,铺装沙柳丝的、打磨木板的、给木板上胶开槽的……每一个机器前,都是有条不紊的忙碌,嗡嗡轰轰的机器声和来自木材的新鲜清香一同将近千平米的厂房烘托的热火朝天。

  “你看这是我们制作的新中式灯具和仿古录音机的外壳,这批产品都发给广州的客户了,这是他们组装好的成型产品,漂亮吧?还有这些,是我们给北京一个客户生产的门窗和木墙挂板,挂板马上就完工打包发货呀。”公司的车间主任李国庆一边滑动着手机上的照片,一边指着旁边几个工人正在打磨的长条形木板介绍道,语气里的骄傲显而易见。

  而厂房的一角空地上,从缩小版的沙柳木房屋模型、门窗隔断,再到木地板、木床、画框和户外木栈道,十几种产品类型组成了一个开放式小展厅。“其实,我们生产的样式多着呢,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只要你拿来图纸,我们就可以加工。”李国庆说。

  在鄂尔多斯,沙柳随处可见。既是防风固沙的“活篱笆”,也曾是老百姓烧菜做饭的好柴火,尤其一到秋天,很多人家都会多备一些以对抗一整个朔风袭人的冬天。但今天的伊金霍洛旗人,断断舍不得把这些“金条条”塞进灶膛里。

  “沙柳每年都得平茬,以前平茬下来的枝条都烧火了。现在卖给‘清研’,一亩地我们可收入大几百元呢,听说现在沙柳加工出的木材很受欢迎,要是真的话,我们这些沙柳估计会越来越值钱,谁还舍得烧火呢。”家住江苏工业园区附近的村民刘金山笑着告诉记者。

  “今年我们已经出了400多万元的订单,目前还有近30万的订单等待加工,一大部分都是省外的,北上广、海南这些大城市的都有,这些活儿估计得做到过年,现在60多个工人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地干。”李国庆以一组数据证实了刘金山听到的“传言”。

  曾经不名一文的沙柳缘何摇身一变成为村民眼里的香饽饽?

  2006年,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落户伊金霍洛旗江苏工业园区。一期总投资1.1亿元,建设了一条年产1.5万立方米沙柳木型材生产线,一条年产3万平方米的梁柱式木结构房屋生产线,一条套木结构墙体生产线以及相关木制品制造,形成从沙柳种植—沙柳丝条加工—沙柳木型材制造—到被动式装配化木结构节能住宅研发与生产的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

  此项目最大的“卖点”就是老百姓常用的烧火棍——沙柳。根据沙柳的特点,经过原料改性、干燥、铺装组胚、压制成型、木材热处理、拆模等工序后,制成的沙柳木型材密度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0.9—1.2 g;具备防水、防腐、阻燃、环保等功能;此外,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指标,尺寸稳定性好,游离甲醛指标突破了欧美的标准达到EO级指标,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格沙柳木型材和装配化沙柳木结构节能住宅,以及户外景观的木制品制作。最关键的是,此项目成功填补了国际沙柳木绿色建材领域的一项空白,前端技术和设备都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依托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的平台及人才资源,进行市场化、产业化生产。

  产品一经推出,便广泛“吸睛”。2017年,由该公司生产的沙柳重组木制作而成的“天骄圣木亭”,作为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展示的成果之一,受到了各国代表的称赞。这为沙漠地区如何在治沙和致富之间画上等号提供了新视角。

  “我们现在还达不到满负荷生产,每天大概生产4立方米的木型材,已经生产了1000多立方米,如果满负荷可以每天生产14立方米。不过后半年订单越来越多,特别是来自一二线城市的定制家具很多。”李国庆言语的背后展示着不断扩大的市场占有率。

  据国家林业局预测,到2020年我国木材需求量将达到8亿立方米,未来50年国内木材依然不能自给自足;我国每年新建木结构建筑可达到600万立方米,若采用沙柳木型材,则需耗材78万立方米的沙柳木型材。这对清研沙柳产业来说,将是一个庞大的蛋糕。

  而与此相呼应的是在对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中,我市种植了3000多万亩的沙生灌木,其中沙柳的种植面积为1000万亩,伊金霍洛旗目前有沙柳135万亩,沙柳的最大特性是具有“平茬复壮”的生物习性,越割越旺。

  近水才能解渴,紧紧依傍如此大的可再生原料,再着眼广阔的“钱景”,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咋能“一劳永逸”?二期投资6.6亿元,年产10万立方米的沙柳木型材生产线的蓝图,在明年即可落地。且在未来三年内,公司将推动伊金霍洛旗形成年产50万立方米、鄂尔多斯市至少形成年产100万立方米沙柳木绿色建材制造基地、沙柳木制品的加工制造基地和沙柳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届时,在这显性的成果背后,将是不断晕轮的隐性效应:引导广大农牧民科学种植沙柳,有效改良土壤;以沙柳木基材料替代天然木材,保护森林资源;促进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牧民增收;协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些效应已经落地开花。目前,该公司已与周边多个农村牧区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以“农牧民+合作社+研究中心+企业+市场”的模式带动农牧民致富,人均每年可增收2000—3000元。

  伊金霍洛旗的“柴火棍”,这回真的火了。(记者 张晓艳)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