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河套地区天气渐凉,平畴沃野披上了金色的秋装。然而,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鲜农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上千栋温室大棚内依然是满园春色,生机盎然。
一排排黄瓜苗翠绿挺拔,上面挂满了顶花带刺的黄瓜。正在提着竹篮采摘黄瓜的永济村村民高玉胜高兴得合不拢嘴:“我这两棚黄瓜算是赶上了好行情,现在每斤能卖到2块钱。昨天两个大棚一下子就摘了52箱黄瓜,每箱卖到80元钱,一天就收入了4000多元钱。”
别看高玉胜现在很风光,每天都有活钱进账,前几年他可是被识别出的精准扶贫对象。
“那时候家里地少收入低,还供着女儿上大学、儿子上中学,妻子又常年吃药,开春种地靠贷款,秋收以后还不上不说,还欠下了债,日子越过越艰难。”提起当年生活的窘困,高玉胜既心酸又无奈。
2016年以来,临河区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整合政策、资金,与现代高效农业相结合,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联农带贫新机制,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让贫困户进入设施农业产业链、固定在产业链、增收在产业链。
高玉胜等12户贫困户被首批吸纳进入鲜农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高效特色蔬菜种植,成为这条产业扶贫链上的一分子。
“园区建设形成集繁育、种植、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公司向进入园区的12户贫困户每户免费提供1栋大棚,其中政府产业扶贫项目补贴9000元,企业减免剩余9600元,还提供种、产、销以及技术指导一条龙服务,实实在在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内蒙古鲜农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敏说。
进入园区后,高玉胜脱贫的动力和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他在公司免费提供的一个温室大棚的基础上,又以每年1.8万元的价格承包了一个大棚,和妻子王兰枝每天起早贪黑辛勤耕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黄瓜等蔬菜种植中,一举摘掉了戴了多年的穷帽子。
“多亏了政府的产业扶贫项目,在这里种苗、技术都不用我们操心,产品统一收购,我只要把地种好就行,这两个大棚每年起码纯收入7万多元。大家都说,接入咱临河区的这条产业链一准能脱贫。”灿烂的笑容写在脸上,高玉胜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今年免费耕种到期后,我又以6.5万元的低价格从公司购买了这栋大棚,照这么干下去,一年多就能把本儿挣回来。“
东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范红娣在园区免费种植大棚蔬菜也有两年光景了,每年能有3万元钱的纯收入,全家人的生活因此彻底改变,逐渐走出了贫困的阴影。
“以前我一个人供着两个学生,收入主要靠打零工,一年下来也就挣个几千块钱。进入园区后,种苗、化肥有补贴,全程有技术人员指导,公司统一收购,经济有了稳定来源,我也有了盼头。”说起生活的改变,范红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鲜农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里,不仅有像高玉胜、范红娣这样的贫困户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了脱贫致富,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通过带资入股分红的形式获得了稳定收益。
2016年,临河区安排资金540万元,与内蒙古鲜农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带资入股分红协议,每人按1.5万元入股,每年分红1800元,让284名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且未纳入低保、五保范围的贫困人口定期获得收益,解决了长效脱贫难题。
“去年10月8日,我们公司一次性兑付了首批60多万元的扶贫分红款,让这些带资入股贫困户按时享受到了种植红利。近期第二批扶贫分红款也将按时兑付发放。”崔敏说。
接入扶贫产业链,致富路上有保障。据临河区负责人介绍,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临河区需要继续帮扶的贫困户为1065户2292人,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014年的3.58%下降到0.08%。
如今,在园区南侧,70栋新建的高标准厚墙体温室大棚正在拔地而起。这是临河区今年新建的光彩事业社会扶贫产业园,通过引导河套农村商业银行、经纬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富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阳光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7家本土爱心企业捐赠2100万元,新建了70栋温室,委托鲜农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纯收益的50%归运营公司,50%由临河区光彩事业促进会统筹,主要用于临河区需要继续帮扶的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兜底及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有效解决扶贫资金来源单一、不可持续的问题。(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