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植根泥土的情怀
内蒙古新闻网  18-10-18 11:4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扶贫开发宣传平台

  2014年的6月,张永被鄂尔多斯市财政局派驻到杭锦后旗团结镇十八顷地任第一书记。多年来,张永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紧紧团结带领村“两委”,更新观念,锐意进取,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赢得了组织的肯定和群众的拥护。

  敞开心扉,把群众当成亲人对待

  张永从小在城里长大,如何做农村工作,可以说没有一点经验。但他很快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十八顷地村有七个社、两个林场,共有农户358户,常住人口1186人,土地面积6300亩,人均耕地不足6亩。但土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地盐碱化严重,交通条件差,道路全部为土路;其次是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玉米、葵花为主,受传统种养殖业束缚,增产增收缓慢,人均纯收入3800元左右。

  一面是市委、政府的重托,一面是村里贫困的现状,担任第一书记,张永深感肩上担子沉重。而眼前更大的困难是,通过交流,张永感到村民对他的到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有的人甚至投来怀疑的目光,“市财政局的干部,来镀金的吧?”然而这些没有影响他为十八顷地谋发展的热情。

  担任“第一书记”后的第一件事,张永给村民写了一封《致十八顷地村村民的信》,他带着这封信,以朴实的行动、朴实的语言,敲开了村民的家门和“心房”。同时,他坚持吃住在村民家里,与他们一起干活,一起生活,了解困难户,掌握扶贫信息,做到手中有资料,心中有本账。

  排忧解难,把实事办到群众家里

  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是张永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基本准则。56岁的张栓是个残疾人,他家住了30多年的土房快倒塌了,但张栓认为拆旧盖新要花许多钱,自己也不好意思和村干部讲。张永知道后,立即和村班子成员协商,为他解决这一难题。为此,一班人跑前拾后,请来工程队,一起动手帮忙,为张栓盖起了全砖瓦的新房。“我才花了1万块就盖起了新房,要靠我自己的力量,这辈子是没有指望了。张永真是办实事的娃娃。”张栓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村民赵海银在十八顷地住了一辈子,他从来就不敢相信政府会给农民盖广场。然而,就在2016年的夏天,一个120平方米的小广场就在他家门口硬化完成,村民有了活动广场,载歌载舞,锣鼓铿锵。而这个小广场包含着第一书记张永的辛勤和汗水。为改善基层文化娱乐条件,张永及时申请市财政局,无偿捐赠了办公桌椅、空调和音响设备等物品。看着村里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赵海银乐呵地对人说“这都是发生在我眼皮底下的事,干部每天心里想的都是我们的事,他们累坏了,最后的成果都是我们享受了。”听到这样的话,张永心里自然比农民还乐,为民办事、让民满意,这正是他初心不改的动力。

  因地制宜,探索脱贫致富新产业

  张永在他的扶贫工作日志中写着:当地百姓有养殖奶牛、肉羊的传统,原因是村里80%以上的土地都是盐碱化严重、灌溉能力差、农业产出较低,走新型化、规模化、科学化舍饲之路,“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势在必行。在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中,除了要改变村容村貌,还要给村民们建圈舍,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

  为此,张永积极与村民和镇政府领导多次探讨,组织有扩大产业发展意愿的农民去外地参观,开阔视野。经过反复调研,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决定发展养驴产业,镇政府积极支持,为他们的养驴产业开通绿色通道。

  在张永和镇、村两级干部的推动下,经过紧锣密鼓的实施,2016年3月,十八顷地村引进了104头德州黑驴,《养驴专业合作社》名副其实,预计每年每头驴可为养驴农民增加5000元的收入,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帮助贫困户,张永可是下了不少工夫,不仅帮村民算经济账,还组织村民成立了自己的《养驴专业合作社》,由一名党员帮扶一名贫困户,制定了三个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购买、统一销售、统一交易,先做样板养殖脱贫户,逐步带动其它观望、犹豫的村民。如今村民家的小毛驴长得欢快、结实,而张永又开始联系驴经济的后续发展。

  心系一方贫困事,植根泥土有情怀。2015年,张永被评为全市扶贫攻坚工程“三到村三到户”最美工作队员。2016年6月,又被评为全市优秀下派嘎查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但在张永看来,荣誉只能代表昨天,扶贫攻坚,任重道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不仅要帮村民支起脱贫的“大棚”,还要让这个惠民的“大棚”中开满鲜花、结出硕果,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