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季节,鄂温克旗牧民家家户户院子里堆起了高高的草捆,忙碌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空气里好像都弥漫着丝丝丰收的味道。牛羊纷纷出栏,鸡、鹅、猪,以及中草药、木耳等也在源源不断地出售。依靠21项产业扶贫措施,鄂温克旗贫困牧民今年喜获丰收。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鄂温克旗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用产业发展做杠杆撬动“贫困大山”,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培育木耳、中草药种植等适合该地区发展的产业,探索出“龙头企业+贫困牧民”、“合作社+贫困牧民”等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了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不同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扶贫产业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双丰收。
2014年以来,鄂温克旗贫困人口由1053户2508人减少到106户268人,累计减贫947户2240人,贫困发生率由11.5%降至1.47%,其中2017年减贫666户1547人。贫困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产业扶贫贡献巨大。
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带动。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已在全旗上下悄然形成共识。
碧蓝的天空下,100多头三元肉牛在贫困户呼格吉乐的精心看管下,悠闲地吃着草,各个膘肥体壮。而在几个月前,眼前的这些牛,还只是些瘦小牛犊。呼格吉乐笑着告诉记者:“我们两口子今年5月末开始饲养这些牛,虽然辛苦些,但每个月能挣5000元钱,4个月下来就是两万元,而且牛卖了还有分红。”
第一书记阿其拉图介绍说:“红花尔基嘎查是鄂温克旗贫困嘎查之一。为了进一步发展嘎查集体经济,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加稳定收入,红花尔基嘎查争取到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80万元,与财政130万肉牛育肥基地项目建设配套实施,购买了山西省优质肉牛三元牛134头,可以带动嘎查32户贫困户增收。这几天正在向外出售,户均预计增收2600元,嘎查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
今年,鄂温克旗投资一亿余元组织实施嘎查集体经济畜牧业主导产业101个、嘎查集体经济转型产业37个,全旗1053户贫困户有了长期稳定的工资收入和分红收益。
不仅仅是传统的畜牧业获得了丰收,当地干部群众靠智慧、靠技术,巧妙利用当地资源,挖掘生产潜力,孕育出多种特色产业,带动全旗421户贫困户增收。这些贫困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纷纷发展了蔬菜、蒙中药材、黑木耳种植,大鹅、生态鸡、生猪、肉驴养殖,以及民族食品制作、民族服饰加工、家庭牧户游、林业家庭苗圃等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特色优势产业,户均实现近万元的直接收益。
鄂温克旗伊敏苏木“希望繁荣合作社”门前,牧民们正在兴高采烈地观看乌兰牧骑带来的产业脱贫庆丰收慰问演出。同时合作社里数千只大鹅正在装车销售。演出和销售结束后,贫困牧民每人都领取到了销售分红和慰问品。
合作社理事长赵振军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只鹅平均体重8斤、每斤8.3元的价格,扣除各项成本每只鹅纯利润30元。此次合作社共出栏2000只大鹅,获利6万余元。”
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布拉尔嘎查种植的黑木耳又一次迎来了丰收。嘎查已经连续两年选择黑木耳种植特色产业项目,以“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孟红梅是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布拉尔嘎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也是布拉尔畜牧业牧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她一直积极参与合作社黑木耳种植,种植期结束后获得劳动分红。
随着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一批农副产品加工、经销、贮藏龙头企业相继崛起,他们为贫困牧民建基地、供原料、抓培训、销产品,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缺启动资金、缺技术、缺产品信息、缺销售市场的难题,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贫困户在扶贫产业中增收脱贫。
总投资1.9亿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使贫困创业者有了学习实践的场所,也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创业园投入运营以来,本着强服务、强功能的出发点,统筹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立体服务。目前创业园入驻167家企业,孵化成功27家。直接带动100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近万人,年销售额3000余万元。
记者在华能集团伊敏新能源有限公司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已铺设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这项投资2.5亿元实施的42.4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已于今年6月末全部并网成功。直接带动全市1697户贫困户实现20年收益,每户每年可以收获3000元,是一项绿色可持续性产业。
鄂温克旗大力实施的一项项产业扶贫措施,正在带动这个充满活力的地区加速发展。(记者 崔曙光 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