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巴尔虎草原上的脱贫路
内蒙古新闻网  18-10-24 21:2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新巴尔虎左旗,面积2.2万平方公里,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边境线长311.2公里,共有12个少数民族,总人口4.2万人,其中牧业人口1.9万人,是内蒙古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贫困牧区,2011年被列入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旗。

  今年年初,新巴尔虎左旗向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两级提出了“摘帽”申请,底气何在?笔者走进巴尔虎草原,探寻新左旗的脱贫路径。

销售中心工作人员整理商品包装箱(朱高华摄)

  产业扶贫持续增加发展动力与活力

  清晨,当第一抹阳光普照新巴尔虎草原,甘珠尔苏木伍宝畜牧业产品公司销售中心内,工作人员如往常一样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甘珠尔苏木各嘎查牧民制作的手工奶干在销售中心进行集中售卖(朱高华摄)

  从各类奶干、奶片、奶粉到酸牛奶、酸马奶、酸骆驼奶特色饮品,从传统牛肉干到纯手工制作而成的奶糖,数十种奶制品和肉制品琳琅满目,浓浓的奶香味儿弥漫在整个销售中心屋内。令人惊讶的是,货架上的大多数商品都出自甘珠尔苏木各嘎查的牧民手中,而正是这些草原特产,成为了贫困牧民、一般牧民实现脱贫和增加收入的“钱袋子”。

  新巴尔虎左旗将产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积极探索符合牧区实际的利益联结模式。甘珠尔苏木走的正是这条道路。

销售中心外观(朱高华摄)

  甘珠尔苏木党委副书记戴震平说,伍宝畜牧业产品公司成立于2017年,由甘珠尔苏木3个贫困嘎查和5个非贫困嘎查联合组成股份制公司,主要以乳和肉制品加工为主要业务,一方面建立奶源供应基地,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挤马奶、骆驼、牛奶等劳动,实现间接分红;二是针对特贫户进行直接帮扶,根据实际需要给百元到万元不等的资金帮扶;三是对失去劳动能力,需要长期保障的贫困户,根据每年盈利不同,可分得500-1000元不等的固定分红;四是通过无息借款帮贫困户度过难关,避免其因急需钱借高利贷造成大量欠款。五是项目扶贫,根据国家给予的政策付出,公司帮助困难户解决自筹款的问题,确保了贫困户享受国家项目的惠及。

  伍宝畜牧业产品公司名字来源于草原五畜,五畜指的是牛、马、骆驼、山羊、绵羊,寓意丰收吉祥的意思。集众望所愿,该公司成立短短1年多来,直接和间接帮扶贫困户65户,占甘珠尔苏木贫困户总数的50%,直接帮扶资金13万元,真正使牧民见到了效益,实现了丰收。

经理乌尼尔巴图整理商品货架(朱高华摄)

  今年33岁的公司总经理乌尼尔巴图,是一个有做丰富草原特产生意经验的牧民,未成立公司前,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牧民,也是“伍宝”品牌的创始人之一。他告诉记者,草原上的牧民与生俱来有制作各类奶制品和肉制品的特长,精益传统且纯正,可由于牧民自己销售草原特产没有品牌、产量低且销售渠道少,导致利润低,公司成立后通过整合资源、整合品牌、整合项目,与贫困牧民和一般牧民形成订单合作,集中收购其奶和肉制品,年底按照公司盈利进行统一分红,极大地提高了牧民利润空间,形成了苏木产业发展的合力。

  新左旗风光旖旎,民风独特,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逐渐成为世界各地游客争相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伍宝畜牧业产品公司在属地政府的帮助下,积极与社会资本合作,有序推进草原特产商品的开发,筹建了集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住宿、文化广场为一体的大型共享车间,把旅游+互联网+畜牧产品加工和销售融合,预计明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同时,与旅行社、大型饭店合作对接,进一步拓宽了公司产品销售渠道。

  戴震平表示,甘珠尔苏木在精准脱贫攻坚中因特色制宜,充分发挥嘎查和群众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定位均在过去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把小规模发展大规模,把粗工艺做到精细工艺,立足产业扶贫带动脱贫,最终达到实现致富的目标。

  “阳光收入”助力精准脱贫

  10月的草原,打成卷的牧草如星辰般散落在色彩浓郁的草原上,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油画。在善都嘎查的空地上成片的光伏发电设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这个草原村落带来了浓浓的现代化气息,善都嘎查贫困户赵长喜正在设备旁忙碌着。

  赵长喜是善都嘎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身患心脏病、胃病的他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去年10月,光伏扶贫在新左旗启动后,善都嘎查建成了两处15千瓦和7千瓦的光伏发电,光伏发电设备的建成也为他和另外两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他和妻子每人每季度都能拿到570元,赵长喜说:“每天清理和看护这些设备,不仅不累还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

赵长喜正在清理光伏发电设备(李鹏飞摄)

  光伏扶贫是新巴尔虎左旗为贫困人口量身定制的一个扶贫举措,全旗每个嘎查都建了光伏发电装置,采取集中安装模式,并于今年二月份正式纳入东北电网,发电装置平均每天发电40度,每发一度电,贫困户就有七毛五分钱的收入。光伏扶贫的启动不仅在短时间内为贫困户带来了收入,还为因病致贫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贫困户提供了一份轻松稳定的工作。

  “阳光收入”助力精准脱贫。光伏发电是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新左旗依托光伏发电项目,积极实施光伏扶贫补贴,初步实现了扶贫开发与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的完美融合。2017年,新宝力格苏木善都嘎查光伏发电年收入2.5万元,其中1万元给善都嘎查未脱贫户用来分红,1万元增加嘎查集体经济,5000元用设备维护。光伏发电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除草清尘等工作主要由嘎查指定的赵长喜等3户建档立卡贫户负责。

  众鑫畜牧牧民专业合作社是善都嘎查集体经济致富项目。2017年,新苏木投入建档立卡户奖励资金20万元到合作社,用于购进西门塔尔基础母牛,纯利润分红给新苏木全部未脱贫户18户42人。2017年底新苏木未脱贫户每人分红467元。今年善都嘎查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新一批的基础母牛已经购置正在运送的途中,14户建档立卡户的分红将会更多。

  健康扶贫切实提高幸福指数

  在阿木古朗镇巴音宝力格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德力格尔一家始终挂在嘎查第一书记陈九龙的心上,顶着蒙蒙细雨,他如往常一样带着零食赶往德力格尔家中走访,询问家中最近的生活情况,一进蒙古包,便被两个孩子围了起来,“我要喝娃哈哈!”,孩子们对他并不陌生,不一会就坐到了他的怀里玩了起来。

  不足20㎡的蒙古包,住着德力格尔一家三代人,父母年迈身体不好,夫妇二人依靠打零工、帮助牧户看管羊群维系生活,在一次放牧中,夜里狼溜进了羊群杀死了20多只羊,赔偿更让贫瘠的家庭雪上加霜,由于缺乏医疗健康知识,近三岁的双胞胎兄弟不能直立行走也没有发现端倪,在一次入户踏查中,扶贫工作组发现了这一情况,及时联系医院对孩子的病情进去诊断,确诊为髋关节脱位。

陈九龙书记与德力格尔一家(李鹏飞摄)

  “感谢政府!感谢你们!孩子们如果过了三周岁没有进行治疗腿就完了。”年轻的蒙古族妈妈用蹩脚的汉语不停地向工作组表示感谢。在确诊孩子病情后,扶贫组积极联系准格尔旗医院骨科专家,申请救助资金,从阿镇政府及嘎查集体经济效益分红中筹措9000元治疗资金,同时为其办理转院手续,组织单位职工为孩子捐款,形成一对一帮扶,经过减免后手术费用47000元,通过健康扶贫相关政策个人只支付了手术费用百分之十,为了确保孩子们健康成长,扶贫办还为他们缴纳了医疗保险金。

  新左旗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按照“一户一扶、一人一策、一病一方”的原则,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现有18所标准化卫生院、卫生室的基础上、按照集中居住少于300人的行政嘎查村不设卫生室的要求,采取流动卫生服务站和全国首创“健康保障小药箱”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卫生服务全覆盖,切实打通了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为贫困人口脱贫提供健康保障。

  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光伏扶贫,一条条通往脱贫的路径在巴尔虎草原上延伸,向着幸福生活汇集。而这脱贫道路上,也满是各级脱贫攻坚工作队的足迹。

  2014年以来,新左旗对所有贫困人口实施“五个一批”分类扶持措施,其中对519户1505人实施产业扶持,对441户1207人实施住房保障或易地搬迁工程,对189户308人实施社会保障扶持,对435户1313人实施生态扶持,对234户237人实施教育扶持,大部分贫困人口均得到政策叠加扶持,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精准发力、精准施策,逐户逐人配置帮扶资源,才能使项目、资金、措施力量精准落到每户每人,真正做到扶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而对于地广人稀的大草原而言,这项工作难度则更大。

  在草原上采访,半天的时间,记者最多只能采访两户人家。而这种情况对于扶贫工作队来说是常态。“牧民大多以游牧生活为主,知道在哪片草场放牧,具体居住位置就要在草场上寻找了。”帮扶干部告诉记者,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转得久了,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有时无功而返也是常事。但是每到一户牧民家,淳朴憨厚的蒙古族牧民都会拿出香浓的奶茶、奶香扑鼻的奶干招他们,“面对面”接触,“心连心”交流,让小小的蒙古包洋溢着对幸福生活的喜悦。

  如今,新左旗脱贫攻坚已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2014年以来,新左旗贫困人口从572户1641人减少到90户226人,贫困发生率由6.96%下降到1.1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683元和19649元,增长7.9%和8.5%,其中牧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幅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通讯员 刘洪林 赵佳佳 李鹏飞)


[责任编辑: 吴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