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身边的贴心人——记察右中旗土城子乡红土圪塔村驻村工作队
内蒙古新闻网  18-10-25 14:18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遇到什么困难,第一个就会想起他们,有什么不了解的政策,还会去找他们……在察右中旗土城子乡红土圪塔村,每天都有这么一群人为村里的大事小事忙忙碌碌,村民们把他们称为最信得过的人。他们便是村民的贴心人: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工作队。

  红土圪塔行政村辖5个自然村,常驻人口223户,456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164人,占常驻户数的35%。自2016年4月份入驻察右中旗土城子乡红土圪塔村后,驻村工作队便走村入户、深入群众,详细了解该村整体情况及贫困户情况,并与村干部商量发展大计,帮助该村制定发展规划,并针对每户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细致可行的帮扶计划,为贫困户理清了思路、算明了细账、指出了方向,真正成了村民的贴心人和引路人。

  全力以赴全身心融入村工作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如何及时准确地向村民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如何让村民脱离贫困?这都是驻村工作队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为及时了解贫困户的现状,准确找出致贫症结,我们每天都要入户,往往白天村民外出干活,我们就晚上入户调查。如果发现建档立卡资料有出入,队员们加班加点,甚至半个月不回家,也要核实清楚。假如村民不懂扶贫政策,我们就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村民遇到困难了,我们就仔细记录,如实上报、反馈……”谈到每天的工作,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王力刚深有感触。对于村里的每一项工作,驻村工作队员丝毫不马虎。

  为了做通村民工作,队员们不止一次深入村民家中。赵兰虎无儿无女,一直住在危旧的土坯房里,由于房屋年久失修,房屋已出现了大面积开裂,房梁弯曲,随时有倒塌的迹象,但老人依旧不肯离开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我们几乎每天都去老人家里,给他讲政策,最终老人同意搬出危房。”队员张磊说,由于赵兰虎是五保户,无依无靠,自己还养着10只羊,在新房没建好之前,驻村工作队便临时将老人安排在村委会办公室居住三日,期间老人与驻村工作队同吃同住。“现在,国家的政策就是好,没想到一辈子没人关心,老了老了,还能得到工作队这么细心的照顾,心里暖的很啊。”住在新砖瓦房的赵兰虎难掩激动的心情。

  “有时候群众不理解政策、更不配合工作,我们只能一遍遍讲解政策,耐心和群众交流。”王力刚解释说。事实上,工作队所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由于交通不便,村落较为分散,工作队员的入户走访很多时候无法使用交通工具,只能靠步行。好在队员们的辛苦付出最终都有了回报。通过坚持不懈地工作,驻村工作队和群众的距离拉近了,感情也变好了。现在走在红土圪塔村,每家每户都知道村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时刻为群众着想。如今,不管队员们到哪,村民们都会问上一句,邀他们到家里坐坐,对这群经常以“我是驻村工作队的”为开场白的人,村民们很是信任。 “敞开心扉,把群众当成朋友,工作也就好开展了。”所有的驻村队员都有这样的感触,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因为他们都明白:“工作队来了,就是切切实实帮助村民解决困难的。”多方协调为村民排忧解难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任务要求,工作队自学了各项相关政策方针和扶贫措施,期间,还积极参加村委班子党课学习、政策学习,积极为红土圪塔村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红土圪塔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但工作队在走访中发现,这里的地大多为水浇地,但由于缺水,很多地都没法种。“得知这一情况,我们立即向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作了汇报,公司了解情况后,多次协调,为村里打了机电井,解决了村民用水问题。”王力刚说,解决了村民用水问题后,如何让那些年龄偏大的孤寡老人和妇女等村民实现脱贫,这也是工作队最为惦记的事。今年4月份,工作队便向乡政府提出为该村申请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接到申请后,乡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协调此事,经过共同努力,结合该村实际,不到2个月的时间便成立了村集体经济项目“助圆脱贫车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以前,我们就是种点地,大部分时间就是闲着没事做,现在好了,村里成立了‘助圆脱贫车间’,加工档案盒、包装盒等产品,没啥难度,一天干下来,也能收入个百八十元。”村民们对这项工作连连称赞。

  既要扶“钱袋”也要扶“脑袋”

  黄月奎是驻村工作队里的老大哥,在工作队待得时间也比较长。在他看来,驻村工作队在红土圪塔村的任务是:“既要扶村民的‘钱袋’,也要扶村民的‘脑袋’,既要帮助村民在经济上脱贫,也要帮助他们在思想上脱贫”。而这也是其他工作队员所感受到的使命。

  布连河小学是该村规模较大的小学,黄月奎闲下来的时候总喜欢来学校转转,然而,学校的现状却让黄月奎深感忧虑。“在这所学校上学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生活学习条件相对较差。”每每说起这些,黄月奎和其余工作队员都异常着急。为解决这一问题,工作队便积极和市烟草公司对接,最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联系到了北京“行旅公益人”爱心团队,爱心团队了解情况后,组织各界爱心公益人士来布连河小学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为孩子赠送了衣服和学习用品,还定期邀请北京的教师给孩子们上课。“我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感谢叔叔阿姨们对我的关心,我一定会努力学习……”谈起这次捐赠,孩子们还念念不忘爱心人士对他们的关心。

  怎样才能“思想扶贫”?教育似乎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手段,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所以,除了让每个孩子上学有保障外,驻村工作队还给村里党支部上党课、与村民交流谈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久而久之,驻村工作队发现了一个细微的变化:“以前是我们找村民了解情况,现在是村民找我们反映问题。”这样的变化让驻村队员们欣喜。

  如今,提到这群从市里来的干部,村民们还是习惯称呼他们“工作队的人”,因为他们由此相识,由此相知,也由此相守着。(乌兰察布日报记者邓秀秀)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