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变”四十年 ——味蕾记忆见证舌尖上的变迁
内蒙古新闻网  18-10-26 09:04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内蒙古风味已香飘天下。

  过去,寻常人家的年夜饭。

  选择粗粮已成为今天城里人的“食尚”,“吃什么”代替了古老的问候语“吃了吗”,也变成了家庭主妇的难题。

  盼过年是当年孩子们最美的梦,除了穿新衣、放鞭炮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吃上好吃的——白面、大米,还有鱼、肉。

  改革开放初期,爆米花、烤红薯、雪糕一度成为孩子们的美食。

  在城市,几乎所有食品都凭票购买。“师傅多给点肥的”,是当年人们买肉时的必用语。

  进入新时代,新鲜蔬菜四季供给,水产海鲜成为塞外人的家常菜。

  改革开放30多年后,饥饿和食品结构单一问题,正在成为爷爷奶奶们口中的往事,丰富的副食品超市开到了家门口。

  民以食为天,饮食质量是检验民众生活水平最直观、最重要的尺度。自治区成立初期,农业广种薄收,畜牧业生产水平极低,传统农牧业经济的脆弱和效率低下,导致生活物资匮乏,能吃饱肚子是人们最大的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自治区通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基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由于传统农牧业的自然经济属性,农畜产品供应匮乏。为了解决供需矛盾,自治区持续实施了近30年食品凭票供应制度,老百姓的餐桌以主食为主,副食品数量极少,基本顾及不到营养和健康。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推动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自治区农畜产品大幅度增产,副食品供应逐步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成为百姓家的寻常食物。

  迈进21世纪,市场上的食品种类得到极大丰富,各地各国的风味应有尽有,人们更讲求绿色、健康。各族人民群众的饮食结构由数量诉求向质量品质选择转变。

  据抽样调查资料:2016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比1978年减少49公斤,下降33%,农牧民人均粮食消费比1978年人均减少61.4公斤,下降26.5%。2016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肉类、蛋类消费比1978年增加24.0公斤、8.7公斤,分别增长69.0%和335%;农牧民人均肉类、蛋类消费比1978年分别增加19.8公斤、6.1公斤,分别增长125%和735%。食品消费另一特点是在外饮食急剧增多,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1411元,比2000年增长36.1倍。

  自治区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的饮食,从填饱肚子到吃出花样,从讲究营养到吃出文化,餐桌上的种种变化,无不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日新月异。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