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秋季丰收在望的美景
“边远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县……”这些都是武川县的标签,产业结构单一、自然环境恶劣、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等先天不足严重制约着武川县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制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障碍。
武川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制定了“四条产业链”发展规划,即以马铃薯种植为主导的设施农业产业链,以黄芩为主导的中药材种植产业链,以食用菌、莜麦、荞麦等为主导的绿色食品产业链,以肉牛、肉羊养殖为主导的养殖业产业链。通过打造“四条产业链”,改变农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以经济作物种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工业、服务业发展拓宽、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大力支持下,武川县利用本地“冷凉资源”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规模优势,而且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截至2018年,武川县累计投资6亿多元,建成食用菌温室大棚5000多栋,建成5条现代化菌棒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棒。目前,武川县食用菌产业以生产能力计算,已经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生产基地。年产滑子菇鲜菇500吨,香菇鲜菇2000吨,产品远销广东、福建、辽宁、河北等多个省市自治区。
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村的蒙禾源食用菌基地
武川县委、县政府在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同时,非常注重产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利益分红等多种形式,让广大农牧民享受到食用菌产业带来的红利。
耗赖山乡大豆铺村村民郝三换正在供孩子上大学,家庭经济很拮据,一年种地一两万元的收入根本不够全家支出。自从他进入当地食用菌基地打工后,每月可以拿到手的工资达到3600多元,再加上种地的收入,一年算下来不少于4万元,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子就好转了。
在武川县的各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像郝三换这样直接通过劳务方式赚工资的农民不在少数。但是更多的农民,特别是老弱病残贫困户,则是通过另一种方式享受到了食用菌产业的红利——分红。武川县下辖9个乡镇、93个行政村,这93个行政村目前均通过入股的形式加入到食用菌产业链当中。各个行政村通过入股获得分红,再将分红分配给各行政村的贫困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覆盖全县9个乡镇、64个贫困村的主要扶贫产业和县城朝阳产业。
武川县土豆丰收
将种植业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将品牌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这是武川县打造“四条产业链”的另一个发展方向。近年来,武川县通过龙头企业主导、“企业+农户+贫困户”“文化+产业”的方式,积极推动莜麦产业的发展。
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内蒙古·武川燕麦文化节”,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莜面文化节”已成为武川县的一大盛会。以莜麦为主题的文化节庆活动直接刺激了武川的餐饮、旅游业发展,“莜面的故事”“弓二莜面”“北魏老财”等一批以莜面美食为主的餐饮企业渐渐兴起,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四条产业链”发展规划改变了过去武川县单纯依靠农业的历史,迈出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均衡发展的坚实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
突出特色,挖掘优势,武川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动大青山乡特色种植业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增长。
大青山乡井尔沟村位于武川县境内的抢盘河下游,平均海拔1400多米,属于典型的小盆地气候,种植紫皮大蒜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已经有50多年的种植历史。
28岁的王瑞瑞和王柱是井尔沟村的一对年轻夫妻,也都是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一次回家探亲,王瑞瑞看到父母和乡亲们正在种植紫皮大蒜,她从小就知道家乡的大蒜很出名,也了解到政府正在扶持推广种植大蒜,如果销路有保证,种植大蒜对村民致富意义深远。此时,王瑞瑞的心里不平静了,回到就职的浙江杭州某公司后,她办理了辞职手续。
武川县长势喜人的农作物
2017年,王瑞瑞、王柱夫妻俩开始种植大蒜。种子下地前,他们先注册了“武川县脑包底大蒜种植专业户”营业执照,并注册了“井尔沟大蒜”商标,这一举动给井尔沟这个大青山腹部的山村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一年他们种了10亩蒜,纯收入5万元。这样的收入,让种植大蒜的农户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如今,井尔沟种植大蒜的面积从2014年的13.5亩发展到2017年的73亩,纯收入29万多元。
近几年来,在武川县委、县政府的引导推动下,全县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葵花、油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占据了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这不但丰富了农作物品种,也增强了农业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相比传统农作物种植,更是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2018年,武川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精准驻村和作风建设”六大专项行动,对全县9个乡镇、93个行政村进行过筛子式的大排查,一个村一个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深查细究,并全部建立了问题台账,明确了整改内容、整改时间、整改措施和整改责任。
聚焦“精准”要求,识别一户一户校准,集中组织开展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回头看”工作,对常住农户及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覆盖梳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精准精准再精准。目前,全县未脱贫人口为3045人,综合贫困发生率控制在2.15%以内。
武川县上秃亥乡地处该县中部,辖区总面积508.5平方公里,共辖16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全乡产业主要以农牧业为主,辖内东北部地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水平较高,西南部以传统旱作农业为主。近年来,上秃亥乡实施了食用菌种植、规模化奶牛牧场、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优质矿泉水生产等项目,取得了较大进展。
上秃亥乡贫困户分布图
自全县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上秃亥乡按照武川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全力推进全乡脱贫攻坚工作。对照“五个一批”脱贫措施和武川县确定的10项产业增收措施、15项具体扶贫措施,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及发展意愿,分别制定了帮扶措施,并通过叠加措施的方式保障贫困户稳定脱贫。特别是在摸清每个贫困户“家底”的基础上,上秃亥乡上秃亥村委会根据贫困户实际,在村委会绘制了党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挂图、挂旗,并设立了“作战室”。
在功能设定上,“作战室”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工作目标,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二者合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制度建设上,将党建工作系列制度及精准扶贫作战图、乡镇产业扶贫工作亮点以及党员风采、村委会大事记等展示上墙,形成了完整、方便、实用的制度体系。在管理运行上,注重发挥“作战室”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组织在产业脱贫方面的服务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今年年初,上秃亥乡在总结去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对贫困户档案进一步优化、完善,贫困户、村档案整整齐齐地摆在“作战室”的一面墙前,每一个档案盒都清清楚楚记载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这个档案架使精准扶贫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更加明确,帮扶干部和贫困户按照存在的缺项,逐项补齐短板。
在近一个多月的打造过程中,“作战室”作用凸显,“作战图”措施明确,切实增强了上秃亥村委会脱贫攻坚工作氛围,同时提升了该村驻村干部、村干部脱贫攻坚的工作能力,确保了“作战室”高效运行。
武川县通过发展产业、突出特色、转变思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突出“精准”,注重实效,扶贫成果正在显现,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乡村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县域经济发展迈上健康持续的轨道。武川县正在摘掉穷帽,改变贫穷的状况。(呼和浩特日报记者云艳芳通讯员辛永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