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遗余力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察右前旗脱贫攻坚采访手记
内蒙古新闻网  18-11-12 16:03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察右前旗辖总人口21.7万,农村户籍人口12.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5600人降至2018年11月初的7649人,贫困发生率由14.7%降至4.2%。贫困发生率4年下降了70%,他们靠的是什么?

  走访察右前旗脱贫一线,我们找寻着答案……

  从毛虎沟村到曙光村:精准扶贫孕育希望

  毛虎沟村是察右前旗土贵乌拉镇下辖的一个山区村委会所在地。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随行的镇包扶干部金建国给我们念起了流传在村里的顺口溜。

  “过去的毛虎沟村穷啊!山区嘛!生态不好,水土流失,粮食产量低,自然条件差,十年九旱,人们靠天吃饭。外地人都不愿来这个村,村里的姑娘争着往外嫁。”

  听着金建国的诉说,不知不觉一个美丽的毛虎沟村出现在我们眼前。

  行走在平整、宽敞的油路上,眼前的景象令人惊诧。昔日村里的土房、窑洞变成了一排排新建的砖瓦房。村民屋子里的土地、砖地变成了光亮的地板砖地,厨房、卫生间、水、电一应俱全,家里亮堂堂的。新刷的院墙、新修的广场以及毛虎沟农家乐,与不远处迎风摇摆的树木交相辉映,让人有一种置身美丽乡村的感觉。当然,美丽如画的背后必有艰辛的付出!金建国告诉我们,2015年春,镇里包扶干部刚进驻村就遇到了难题,村民们几十年住的土房、窑洞要拆,势比登天还难!通过“以社带户,以企带村”的方式就能分红?他们不信。

  贫瘠的土地能种苹果、白杏、李子、欧李树?他们不给力……面对村民们不让不信不给力的一个个困难,包扶干部们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甚至直到镇里的领导干部直扎基层,负责到底,村民们这才统一了思想,跟着党的政策一路走来。

  从位于西南的毛虎沟村出发,向东北的曙光村前进,那条笔直的油路让人仿佛看到了正在通向美好的未来!

  曙光村是黄茂营乡五号村委会,是由8个自然村组建起来的移民新村。现已入驻150户308人的曙光村,由于村子大人口集中,再加上村后紧邻乡村油路,迄今发展劳务脱贫已成为这个村的一大亮点。今年村里的40多名村民就近打工4个月,每人收入12000元左右。同时,除了农忙时节,部分村民在本地种树种草及受雇为种养大户充当劳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10人,这无疑鼓起了贫困户的“钱袋子”。

  曙光村活了。

  在村里,我们看到了新建成的油坊,各种设备齐全,夯实集体经济项目的行动正在进行……

  从全旗最西南的毛虎沟村到最东北的曙光村,是察右前旗多年来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是察右前旗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缩影。顽强拼搏,开拓创新,让这两个村连接起察右前旗多年来脱贫攻坚的纽带,这纽带也连通了全旗人民抵达辉煌未来的阳光大道。

  从扶贫干部到贫困户:用情帮扶激发内力

  在察右前旗大地行走,记者一直在寻思着一个个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真正原因所在。发现国家的扶贫政策如暖阳照耀,这是一个大的外在原因。而各级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与贫困群众感化后产生的奋斗精神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在原因。

  走进巴音塔拉镇红富村委会所辖的谢家村李登云平整的院落,只见四间砖瓦房窗明几净。

  现年59岁的李登云年轻时当过兵,身体一直很健康。谁知2016年他突然得了胸腺癌,做手术花费25万元,结果欠下外债15万。面对打不了饥荒,儿子又没结婚,自己还不能干活儿的窘境,勤劳好强的李登云觉得如堕五里雾中,情绪极度低落,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就在此时,碰巧红富村驻村第一书记、内蒙古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高级工程师关中伟走访调查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于是关中伟奉劝起李登云:干什么都得有个过程,眼下好好养病要紧。我相信有国家扶贫政策,有各级政府帮扶,你们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关中伟的一席话,笃定了李登云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而今,我们见到的李登云已康复如初,干起了生态护林员工作,每年有1万元的收入。加上各项政策补贴,他家已还上了不少债务,儿子也成家立业了。

  在巴音塔拉镇的礼拜寺村,郝二虎、刘粉兰夫妇在困难中携手养猪奔富路的故事广为流传。

  说起养猪,今年57岁的郝二虎告诉我们,“那还得感谢党的政策带动了我!”

  原来,郝二虎患有脑梗,妻子刘粉兰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家里没有劳力,所种的地全凭亲友帮忙打理,生活一度困难。2015年底,他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夫妻二人因此享受到了健康扶贫政策,病情逐渐好转起来。他们的两个女儿也领到了教育资助金,上学不用发愁了。随着生活压力的减轻,他们不等不靠,2016年养猪4口纯收入达4000元,农作物收入6000元。2017年他们又养了6口猪,生活一度脱贫。

  来到黄旗海镇大喇嘛营村委会的温室大棚,黄瓜蔓藤葳蕤,一派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十分惹人喜爱。

  说起大喇嘛营村,以前很穷,村民们生活困难。多年前,尽管有些村民通过种菜改善了生活,但大多数村民还处于贫困状态。2016年,为了助力精准脱贫,京蒙合作对口帮扶项目——188座温室大棚落地该村。于是,镇党委、政府携同村委会,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大喇嘛营村润丰种养服务中心,全镇97个贫困人口、7名村干部的192.48万元入股中心。中心又从年龄大无劳力的村民手中购买了16个大棚,作为集体经济着手运营。

  于是,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每天早晨5点,包扶大喇嘛营村的黄旗海镇副镇长田日东和村支书张智慧开着电三轮把一车车菜送到惠民园批发市场。为了节省开支,他们自己卸菜;为了账目清,他们一回去就一项项对账,确保万无一失。村干部们的辛苦,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贫困户孙秀琴感动地说:“我活了60多岁,见过大大小小的干部,没见过为村民卖菜的干部,他们那是贴了心帮我们村民致富啊!”

  付出终有回报。2017年服务中心纯收入达到4万元,每户贫困户分红315元,村集体收入1万多元。运营步入正轨后,今年,中心又从村民手里购买了12个大棚,共计28个大棚,一起承包给了村里的一位老党员,承包费12万元,贫困户每人每年可分红630元。

  脱贫攻坚,一乡一特色;自强自立,激发内生动力……广袤的察右前旗大地上,从贫困户到扶贫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巨大的脱贫力量。

  从易地搬迁到产业扶贫:惠及群众赞声一片

  扶贫政策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走访贫困村,我们听到了贫困户发自心灵深处的声声称赞。

  在黄茂营乡南夭村委会额登乌拉村采访时,我们遇到了68岁的董福,他是从附近村新搬来的贫困户。原来他住的土坯房走风漏雨,如今住的砖瓦房从里到外都是新的,真是今非昔比。他说:“没想到国家政策这么好,我家也跟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太感谢党和国家啦!”

  交谈中,董福由衷地说:“看到国家如此尽心尽力地为我们老百姓服务,我觉得我们不能老是等国家帮扶,自个儿也应动手创造财富……真想再年轻20岁,一起和大伙儿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当初要不是包扶干部许林第一时间告诉我们申请大病医疗基金的消息,我们也就没法儿继续给孩子治疗了。这些年,我们为了给孩子看病欠了一身债。”说这话的是玫瑰营镇弓沟村贫困户张建军。

  张建军现年57岁。他女儿张坤2岁时下肢瘫痪不能正常行走。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张坤的病家里一直拖着,直到2013年,孩子4岁时,他们才不得不卖房筹钱,花费18万元在北京为孩子做了第一次手术,可是又因为缺钱没做后续康复治疗,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就在张建军一家无计可施时,2017年察右前旗启动了贫困户大病救助资金垫付项目。

  2017年4月,在包扶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张坤再次在北京做了手术,并进行康复治疗,住院248天,花费13.42万元,报销了10.1万元。到今天,小张坤终于圆了她直立行走的美梦。

  实际上,从2017年以来,察右前旗制定出台大病、慢病2个90%,即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等政策措施,累计1529人(次)贫困人口享受政策,摆脱了病痛,过上了健康幸福生活。

  走进巴音塔拉镇土城村委会南村王尚文、周四板家,当我们问起他家脱贫情况时,周四板说:“自从扶贫以来,尽管我们因病不能劳动了,可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现在我们家除了每年领低保、退耕还林补助外,还能享受资产托管分红。要不说党的政策就是好,我们知足啦!”

  从易地搬迁到健康扶贫,察右前旗做足精准功夫。在产业扶贫上,察右前旗更是全力以赴,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利用金融扶贫贷款,户贷入社与龙头企业合作,每年为贫困户分红,目前已覆盖2900余户6200余人脱贫,产业帮扶带富一大片。 “挥鞭遥指处,大道奔康庄。”打赢脱贫攻坚战,察右前旗不遗余力,正在坚实前行。 (孙国俊通讯员常耀宗)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