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早上,图什业图王府扶贫刺绣车间的门刚刚打开不久,兴安盟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兴隆屯嘎查的其木格就推门进走了来,她这次送来了兴隆屯嘎查20多名妇女近10天的劳动成果——200多件欧李绣品和3件大型牡丹绣品。工作人员认真清点了她带来的作品之后,其木格拿到了近5000元的酬劳。
“我从小就喜欢刺绣,以前一直绣给自己用,并不对外出售。没想到兴趣爱好也能致富。这两年旗里扶持发展刺绣产业后,我也积极参加培训班,不仅很快成为熟练工,还成了兴隆屯嘎查刺绣扶贫基地负责人。”其木格说。记者了解到,现在嘎查里的50多名刺绣女工中,有10多名己成长为熟练工,每个人一年的刺绣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去年以来全村刺绣收入达到16万元。其木格的刺绣收入最高,去年挣了5万多元。预计今年全村刺绣收入可达30多万元。
走进900多平方米的刺绣车间,映入眼帘的不仅是课桌、剪刀、绣布和绣架,还有琳琅满目的王府刺绣作品。绣品上的花鸟草虫、湖光山色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一针一线尽显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独特韵味。
“刺绣车间能同时容纳1000人,最多时有600多名妇女在这里刺绣,其中40%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多数时候,她们取上订单图案,回家利用闲暇时间刺绣。”据王府刺绣车间负责人杨福林介绍,自2016年起,他们以这个扶贫车间为依托,辐射带动全旗12个苏木镇、173个嘎查、2万多名妇女参与到刺绣产业中来,目前刺绣人数在50人以上的嘎查村已有51个。
“我患有心脏病,不能外出打工,重体力活儿也干不动,家里的收入很低。去年,我参加刺绣培训班,不仅学到了手艺,还有了增加收入的渠道。以前全指着一年2000元左右的低保收入,现在我一个月的刺绣收入就达到了2000元。”正在埋头刺绣的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贫困户白七月说,家门口就业,开支小又能顾家,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这个车间是把楼上做成的绣花半成品进行再加工,做成成品转给一楼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进行出售,目前能生产蒙古袍、笔筒、靠垫、桌布、纸巾盒等200余种产品。”正在指导工人生产加工的缝纫车间负责人陈开花说,这些工人都是当地的农民,有了这个车间,她们不用外出打工就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了。
陈开花说,这里的妇女如果外出打工,家里的一切都得扔下——田地无法打理,孩子没人管教,老人没人照料。此外,很多贫困户都是老、弱、病、残,也不具备外出打工的条件。
为了让广大贫困妇女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又能弘扬传统民族文化,2016年,科右中旗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和祥瑞刺绣扶贫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王府刺绣扶贫车间,采取“企业+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妇女们可以到车间刺绣,也可以领取原材料和订单回家刺绣,绣好作品送到扶贫车间就能拿到工钱了。期间,还有师傅做技术指导。
刺绣扶贫产业的发起人,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白晶莹风趣地说:“有了这个扶贫车间,年轻的姑娘和媳妇们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挣上钱了,没有离别之苦,没有后顾之忧,还不影响照顾家人和农活。尤其是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村牧区妇女的家庭地位也提高了,家庭更和睦了。”
“小车间”撬动“大扶贫”。扶贫刺绣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推力。目前,科右中旗2.1万多名农村牧区妇女从事刺绣工作,去年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刺绣人均增收1809元。
在兴安盟,不仅有科右中旗的王府刺绣扶贫车间,还有突泉的以唐人家居、步阳草编等企业为代表的9家扶贫车间,带动贫困群众872人,人均增收1.5万元。这些扶贫车间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培训,引导大家靠技能务工,在家门口挣钱。
“我在扶贫车间工作,做蕾丝拖鞋等饰品的生产加工,一个月能赚1200元左右,凭借自己的劳动,不用出门就能赚到钱,在家门口就业真好。”在突泉县太平乡五星村唐人家居分厂,61岁的李贵荣一边熟练操作缝纫机做鞋垫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据车间负责人、五星村妇代会主任徐淑芬介绍,去年10月30日,突泉天韵唐人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在太平乡五星村建立了分厂,解决了17位妇女的就业问题,农闲时最多有60余人在分厂工作。
把企业和扶贫对象牢牢“捆绑”在一起,突泉县以唐人家居、步阳草编等为引领,在全县9个乡镇发展村级扶贫车间10个,已累计带动贫困户131户、231人就业,农户最多年增收8000元以上。(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胡日查见习记者高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