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工匠”大漠中书写“红色传奇”
内蒙古新闻网  18-11-16 10:13  【打印本页】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红枣工匠”大漠中书写“红色传奇”

  讲述者:内蒙古蒙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怀民整理者:本报记者孟瑞林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殊年份回望,壮阔东方潮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成就了我的“红枣人生”。

  从“红色梦想”到“红枣工匠”

  1971年,我出生在河南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我们那儿人多地少,寸土寸金。受生活环境影响,从小我就喜欢琢磨红枣,并一直怀揣个梦想:中国西部沙漠地广人稀,把红枣种在沙漠上,让不毛之地变成红枣之乡。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这一美好愿望,促使我在中专毕业后,常年奔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库木塔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库布其沙漠周边地区,一心致力于枣业发展事业。

  日积月累,多年实践,我发现西北风沙干旱区温差大、降水少,良好的灌溉条件是发展绿色有机红枣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20世纪末,在甘肃西部枣研所工作期间,我曾先后在甘肃省的金昌、民勤、武威、白银等市县的乡村蹲点服务,发展沙地枣业成为我十几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梦想,从红枣育苗、种植、经营管理到产品开发,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可应用、可复制的技术体系。

  同时,在枣研所领导下,我积极培育种枣致富典型,引领沙地枣业发展,栽植的枣林面积达10万多亩,其中皋兰县的5万亩沙地枣林被确定为全省红枣示范基地,我也被红枣栽植者称为“红枣工匠”。另外,我参加完成的《旱砂地枣树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怀着这个执着的信念,从新疆到甘肃再到内蒙古,一路辗转,几番春夏秋冬,历经艰辛,硕果累累的沙漠大红枣成功撰写了我梦想成真的篇章。

  从“红色工匠”到“红枣大观园”

  鄂尔多斯是一个绿色大市,天蓝水清土净,适宜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素来久有耳闻;而绿色乌审,对我而言,更是倾慕已久。

  2010年,我带人到乌审旗毛乌素沙地进行实地考察,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沙地资源和水资源,还有充沛的光热条件,可建成理想的优质红枣基地,让我一见钟情,决定不走了。

  当年,在旗委、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初步计划在这块土地上试栽百亩沙地枣树。刚来此地,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备,更没有房屋,我和一起来的十几个工人借住在当地牧民家里。第二天,就进行平整土地,开沟挖渠,栽植枣树,晚上带领工人给枣树苗浇水。

  每天和工友们起早贪黑、细心呵护,不敢有半点疏忽,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栽植的枣树苗木成活率达98%以上。我看到了新的希望,下决心要在这里规模发展沙地枣业,在当地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林业、科技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沙尔利格嘎查开始创建了毛乌素“红枣大观园”。

  三年完成建园任务,每亩投入资金:第一年整地、种苗、栽植、地膜、水肥等费用1800元;第二年幼树高1米左右,部分见果,水肥、松土除草等管理费用400元;第三年树高1.5米左右,全部挂果,投入管理费400元。三年每亩共投入2600元。第四年株产枣果3斤,亩产300斤,每斤5元计,产值1500元,除去投入,始有剩余。以后的产果量,每年连续翻番。第六、七年进入盛果期,产果量稳定在每株10斤,亩产千斤,亩产值约5000元。

  “红枣大观园”建园以来,我们先后从全国700多个枣品种中引种38个优良品种试验栽植,现拥有红枣品种博览园、红枣鲜食品种丰产示范园、红枣制干品种丰产示范园、有机枣生产示范园、红枣采穗圃培养园、红枣良种繁育园、异形枣观赏园、红枣盆景园、反季节枣培养园九个功能区500亩示范林和1200亩蒙枣良繁基地。

  现在,毛乌素“红枣大观园”中的蟠龙枣、葫芦枣、磨盘枣、茶壶枣、胎里红等观赏枣,各具奇态,惟妙惟肖,十分可爱,为毛乌素沙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红枣第一园”到“红色生态产业”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2012年,我们成立了乌审旗顺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乌审旗毛乌素枣业研究所;在合作社、研究所的基础上注册了内蒙古蒙枣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打造鄂尔多斯红枣产业园区、内蒙古红枣种质资源库、中国北方红枣集散地,建成集研、训、产、加、贮、销“六位一体”的“蒙枣第一园”,引领内蒙古自治区红枣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自立“内蒙古红枣优良无性系引选及繁育研究”项目,针对治理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的沙地、梁地、滩地三种立地类型区,通过嫁接手段量身研制的内蒙古独特的蒙枣1号、蒙枣2号、蒙枣3号优良品系,培育出的蒙枣系列品种,当年挂果,个大香甜,谁见谁夸好,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成了毛乌素的一大新闻。

  2014年—2015年,乌审旗顺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荣获“市林业治沙科学研究院试验示范基地”“林沙产业示范单位”“国家级专业合作社”等多项荣誉;

  2016年,公司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创新创业企业”,我个人获得“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

  2017年,公司产品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的“绿色”产品认证和自治区科技厅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及自治区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不仅填补了内蒙古没有红枣品种的空白,还为内蒙古今后发展红枣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鉴定意见为:“培育的蒙枣优良无性系,形成的稳定砧穗组合,具有新颖性,属国内领先,项目总体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作为特许经销商展出了“蒙枣情”系列的四款产品,均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公司现已逐渐建立起广泛的销售渠道,并与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中保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为鄂尔多斯市红枣及加工产品的营销打下了坚实基础。

  沙漠治理难,在沙漠中干出成绩、带领大家致富更难。我在工作中总结出要利用沙地资源发展生态枣业,将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产生了极大的复合生产力。我们创建了矮化密植集约经营模式栽植方法;探索红枣丰产、稳产生产技术;推广枣粮、枣药、枣草间作技术;编写了《沙地种枣技术手册》,并组织牧民技术培训,科学种枣建园。

  立足本地优势,大胆探索红枣治沙新模式,大力发展枣产业,彰显蒙枣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目前,形成了“科研+生产”的产业体系,推行了“研究所+合作社+基地+农牧民”的运作模式。向种植户实行“三包”,即包技术、包成活、包挂果的承诺,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牧民种植枣树的积极性。现已在鄂尔多斯市六个旗区推广种植3万多亩,成活率均在90%以上,并呈现出大好的发展势头。

  这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长期收益的生态富民产业,也是一项“双赢”工程,实现了自然、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建立了沙漠治理的长效机制,这种“沙漠枣业”治沙模式,是公司进行创新创业的一项壮举,更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阳光工程。红枣产业,被当地农牧民形象地比喻为“旱不死的铁杆庄稼”“取之不竭的红色银行”。

  “摸着石头过河”,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蒙枣第一园”充分发挥敢为人先“试验田”、创新发展“排头兵”和带头示范“重要窗口”的作用,成为内蒙古发展沙地枣业的种质资源库、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和技术培训中心,引领全区枣业发展,为“沙里淘金”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记者感言

  40年来,李怀民面对荒漠化挑战,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不忘初心,勇于追梦,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利沙之长、避沙之短,成功地走出一条沙漠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