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赤峰市宁城县的广阔田野一片萧瑟,只有温室大棚里却绿意盎然,仿佛夏天还未离开,大家正在给新定植的幼苗松土、浇水,更有村民忙着收获……
尹素艳告诉记者,现在圆茄已经进入了采收旺季,一般3天采收1次,1次500到1000斤左右。她家到目前卖出了9000多斤,挣了8千多元。“去年,靠这个棚种茄子挣了6万多。后来政府还免费给了一个棚,种了尖椒,由于种的晚,挣了1万多,效益比以前种大田强了好多倍。”尹素艳笑着说。
尹素艳家只有十几亩旱地,往年最多收入四五千元。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中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5年,她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尹素艳以前也知道搞温室大棚种蔬菜能挣钱,但是手头没钱,想也不敢想。
2016年,当地政府在毛家窝铺村建了一个设施农业产业扶贫园区。政府给建了墙体和看护房,还拉了电、修了路。尹素艳跟老公一咬牙,贷了十八万余元,搭建了钢架、铺上了塑料布、草帘子,上了卷帘机等等。两人起早贪黑地在温室里忙乎,效益很快显现出来了。现在,老大已经大学毕业找了工作,家里的贷款也还了一半。
“贷那么多款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既然政府提供了这么好的政策,我们只要使劲干,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瘦弱的尹素艳话里透着一股倔强。今年,她家已经脱贫了。
紧挨着毛家窝铺村的是葛家窝铺村,此时一辆辆满载着圆茄的电动三轮车停在七金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仓库门口。一箱箱圆茄被农民抬下送到仓库里称重,然后由工人经过分拣再装到特制的箱子里。仓库里堆满了装满茄子的塑料箱,在灯光的照射下,茄子泛着亮光,很像一个个超大的紫色宝石。
“最近,合作社每天要收购并发出十几万斤的茄子,主要发往北京,还有东三省、新疆以及自治区内一些地区。合作社覆盖了周边四五个村子、几百户农民,其中有几十户贫困户。”合作社负责人于小梅感慨地说,“尹素艳两口子我也认识。这两年政府给贫困户们提供各种扶持,眼瞅着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据了解,宁城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37户、31394人,是国家级贫困县、首批革命老区县。从1996年开始,该县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首选产业进行强力推进。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宁城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3.6万亩,位居全区首位。全县设施农业产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先后荣获全国蔬菜种植重点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目前,全县设施农业种植种类达到6大类、20余个品种,涵盖了瓜类、茄果类、叶菜类、食用菌类、特色蔬菜类和特色水果类,实现了蔬菜产品均衡上市和全年供应。截至2018年初,全县年产优质蔬菜106万吨,产值达到41亿元,纯收入2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400元,累计带动贫困户3570户、1.1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设施农业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致富和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首选产业和支柱产业。
宁城县农牧业局副局长于洪军表示,今后,宁城县将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县财政每年投入设施农业补贴资金1.5亿元,每年新增设施农业5万亩以上。力争到2020年,总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全县人均1亩棚,年产各类蔬菜达到140万吨,产值54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建成蒙东冀北辽西设施蔬菜第一大县。
记者补记
走进宁城县,处处可见温室大棚。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也成为了全区设施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宁城县气候资源和环境条件优良,是我国北方节能日光温室优质蔬菜生产最适宜的地区之一。此外,宁城面对京津唐、背靠东三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而且销售市场广。
更重要的是,20多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发展设施农业,并且注重科技支撑、提质增效、打造品牌,持续在工作推进、跟踪服务等方面凝心聚力,久久为功。
宁城设施农业的良好发展,为当地实施产业脱贫提供了强大的保障。贫困户从过去年收入几千元到现在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付出,得到的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他们的脸上不见了愁烦苦闷,更多的是喜悦和幸福,挂在他们嘴边的,都是对国家发自肺腑的感激和感谢。他们坚信,只要照这条路子走下去,好日子还在后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钱其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