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到人民中间去】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内蒙古新闻网  18-11-20 10:4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重温乌兰牧骑发展的光辉历程,感悟于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的初心和使命,感动于基层文艺工作者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作的贡献。归根结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学习她们团结奋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让乌兰牧骑精神融入新时代的内蒙古文艺工作中,让乌兰牧骑精神成为基层工作者不竭的精神动力,让乌兰牧骑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继续谱写辉煌。

  党的文艺路线在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的音译,“乌兰”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是光明的象征;“牧骑”在蒙古语中有嫩芽的意思,孕育着勃勃生机。乌兰牧骑直译就是“红色的嫩芽”,汉语译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文艺工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果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比作是一株大树,文艺事业就是一个枝叶,那小小的牧区文艺工作,就是枝叶上的一个小嫩芽。当年的文艺工作者把乌兰牧骑比作社会主义树干中一簇红色的幼芽,并将其原意引申,赋予了新的内容,成为后来人们熟悉的草原文化工作队。而且,当时乌兰牧骑的队歌中有这样的歌词:“我们是草原上的轻骑兵,送歌献舞为人民。”《文化轻骑队之歌》中也唱到:“我们是党的宣传员,一专多能思想红。”因此,乌兰牧骑又可以解释为“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些都寓意着乌兰牧骑从创建开始就流淌着红色的血液。

  乌兰牧骑是在党的文艺方针和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组建成立。1956年12月,中国少数民族文艺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内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方针是密切配合各民族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据各民族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全面规划,合理部署,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工作,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的建设和繁荣。1957年5月1日,乌兰夫同志在《十年来的内蒙古》总结文章中指出:“在经济、文化建设工作中,曾经发生和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周密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有些工作不能很好地根据民族和地区的特点来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有时往往发生搬运别的地区的工作经验的偏向。”所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遵照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内蒙古党委政府的要求,作出了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进行基层文化工作试点的决定。可见,乌兰牧骑创立之初就明确了乌兰牧骑的性质,是在党的文艺方针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内蒙古实际创建起来的一支以演出为主的综合性文化工作队。

  乌兰牧骑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限制,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牧区过去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说书艺人这种流动宣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解放后农牧民群众的新需求。因此,急需文化工作者深入到农牧区开展巡回服务,满足广大农牧区尤其是边远地区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乌兰牧骑集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为一体的轻骑特点由此凸显。早在195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拟定的《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草案)》中就规定:乌兰牧骑应密切配合牧区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据牧区的民族的特点,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进行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令及时事的宣传,提高牧民的政治觉悟,发展牧区群众文化事业,组织和辅导牧民业余文化艺术活动,建设与发展自治区的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所以,乌兰牧骑这一红色文化轻骑兵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应运而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文化知识等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输送到广大农牧民群众中,为农牧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草原上的一面红旗”。

  从1974年起,乌兰牧骑走出国门,分别在亚非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巡回演出,增进了各国人民对新中国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了解和友谊,而“一带一路上的乌兰牧骑”巡演活动更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国民族艺术和乌兰牧骑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可以说,乌兰牧骑的诞生是党的文艺路线在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着鲜明而浓厚的红色基因。

  永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鲜明本色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为了改变基层农牧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改善和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写到的:“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这是对乌兰牧骑的历史发展作出的最精炼的概括。新时代乌兰牧骑应当秉承“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传统本色,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以更贴近群众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要坚持党的文艺工作的性质。坚持党的领导是文艺工作的根本性质所在。60多年来,乌兰牧骑队员始终心向党,心向党中央,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理想信念坚定无比。正是这种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使得他们抵制了种种错误思潮,即使在“文革”时期也坚守着初心。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茁壮成长,用文艺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巨大关怀,保持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鲜明底色。这样的坚守使得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今天,已经有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累计演出行程130多万公里,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服务36万多场次,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创造了内蒙古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各地乌兰牧骑累计创作演出1.3万多个节目,不少节目在盟市和自治区乃至全国获奖,成为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这些深刻启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工作导向,推动文艺创新,文艺事业才能更加蓬勃发展。

  要牢牢把握人民性这一重要特征。乌兰牧骑在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特征,这些特征对乌兰牧骑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具有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规律。正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与人民群众自觉保持鱼水关系,草原和牧区才给予这支队伍最丰厚的馈赠,那就是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中汲取创作的营养和前进的力量,找到新的民族艺术发展的突破口,最后以作品形式表现出来,深刻生动地表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深邃博大的精神世界。

  要坚持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的宗旨。情系农牧民,服务农牧民,是乌兰牧骑深受农牧民和基层群众喜爱的根本原因,也是乌兰牧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乌兰牧骑送歌献舞到千家万户,辅导群众文艺队伍,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多种爱民服务,坚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基层群众心中。正是与人民群众这种水乳交融、心心相连,铸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乌兰牧骑精神,因而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赞誉:乌兰牧骑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今天,保持乌兰牧骑红色基因不变,就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乌兰牧骑扎根草原、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将长期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的全过程,融会到乌兰牧骑的全部活动中。

  乌兰牧骑的创立是党的民族政策、文艺方针同内蒙古农牧区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创举。一方面,广大乌兰牧骑队员牢记嘱托、不忘初心,植根基层,艰苦奋斗,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另一方面,乌兰牧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所以我们各行各业都应秉承和发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不忘初心,守望相助,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不懈奋斗。(倪萍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民族理论教研部)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