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内蒙古】一个月,他们六位都走了……
内蒙古新闻网  18-11-20 15:3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李连达、陈创天、侯芙生

  邓起东、谢世楞、程开甲

  一个月内,中国痛失6位重量级院士

  缅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于2018年10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创天,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0月31日9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著名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侯芙生,因病于2018年10月31日17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邓起东,因病于2018年11月6日23时2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著名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世楞,于2018年11月7日6时5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3岁。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程开甲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这6位科学家中,年纪最大的是101岁的程开甲,最年轻的是81岁的邓起东,他们都在各自领域立起了座座丰碑。

  程开甲走了

  两弹一星元勋在世仅余4位

  

00:22

  年少有志

  将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作为人生榜样

  程开甲,1918年8月出生于江苏吴江。中学时代,就广泛阅读了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詹天佑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传记,萌发了要当科学家的想法,并把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作为人生榜样。

  1937年,程开甲就读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1941年毕业留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并从事相对论和基本粒子的研究,完成了多项重要研究。

  少年程开甲

  科学报国

  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留学回国

  1946年8月,程开甲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物理学大师玻恩教授。其间,程开甲主要从事超导电性双带理论的研究。

  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当看到解放军敢于向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开炮时,他感到中国有希望了。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祖国。

  程开甲

  隐姓埋名20多年

  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全部心血

  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20多年。

  程开甲受命牵头起草了中国首次核试验总体技术方案。为圆满完成中国第一次核爆任务,他和他的团队把核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上百个课题,走遍全国各科研院所和各军兵种许多单位,召开了几百次协作会议。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全国上下通力合作,很快研制出上千台测试、取样、控制等各类实验设备和仪器。

  核爆炸试验现场(左三为程开甲)

  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在西部大戈壁滩上隐姓埋名20多年。

  程开甲在坚守中,展现了为科学奉献的淡定与从容精神。他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一生获奖无数

  他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1984年,考虑到程开甲年岁已高,组织将他调到北京,任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顾问。

  程开甲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获奖无数,但是,对这些崇高荣誉,程开甲有自己的诠释:“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2014年1月10日,习近平向程开甲院士颁奖

  今年4月,《解放军报》曾刊文介绍程开甲事迹。文章提到,“这位被誉为‘中国核司令’的老院士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回望百年人生,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元”,这是最高级别的奖励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钱学森、邓稼先等后来家喻户晓的科学家,当年隐姓埋名去了戈壁大漠,参与这项秘密工作。

  钱三强当时找邓稼先参加原子弹研制时,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是邓稼先的至交好友。多年以后,他问过邓稼先“两弹”研制成功后的奖金问题。

  邓稼先告诉他:“奖金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这还是最高级别的奖励。当年,发给整个“两弹”研究团队的奖金总额是1万元,奖金按照10元、5元、3元等级下发。

  1999年9月,国家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其中,当时已经不在人世的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被追授了这枚奖章。在世的有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近20年来,“两弹一星”奖章的主人们,随着年岁增长,渐次告别人世。目前在世的4位是97岁的王希季、92岁的于敏、89岁的孙家栋和89岁的周光召。

  在世“两弹一星”元勋(4位)

  王希季(1921.7-)火箭、卫星于敏(1926.8-)氢弹孙家栋(1929.4-)导弹、卫星周光召(1929.5-)原子弹、氢弹

  已故“两弹一星”元勋(19位)

  王淦昌(1907.5-1998.12)原子弹、氢弹赵九章(1907.10-1968.10)卫星郭永怀(1909.4-1968.12)原子弹、氢弹、导弹钱学森(1911.12-2009.10)火箭、导弹、卫星钱三强(1913.10-1992.6)原子弹、氢弹王大珩(1915.2-2011.7)卫星、原子弹彭桓武(1915.10-2007.2)原子弹、氢弹任新民(1915.12-2017.2)火箭、导弹、卫星陈芳允(1916.4-2000.4)卫星黄纬禄(1916.12- 2011.11)导弹屠守锷(1917.12-2012.12)火箭、导弹吴自良(1917.12-2008.5)原子弹钱骥(1917.12-1983.8)卫星程开甲(1918.8-2018.11)原子弹、氢弹杨嘉墀(1919.7-2006.6)卫星陈能宽(1923.5-2016.5)原子弹、氢弹姚桐斌(1922.9-1968.6)导弹、火箭邓稼先(1924.6-1986.7)原子弹、氢弹朱光亚(1924.12-2011.2)原子弹、氢弹

  国之栋梁,一路走好!

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


[责任编辑: 高佳]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