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带领全村人过上了“牛”日子
内蒙古新闻网  18-11-20 16:17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东萨拉嘎查的贫困户们没想到,跟上“牛人”做“牛”事,“脱贫原来并不难”;“牛人”吴云波没想到,小家日子好过,大家长难当,全村人要一起富,远不止勤劳和诚信那么简单;全嘎查人都没想到,“老吴家小子有了大出息”,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

  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是蒙古族人口占比超过90%的民族村。2014年初,由党支部书记吴云波牵头,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注册成立了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全村234户中,207户入股,入股率超过90%。截至2017年末,合作社总资产由最初的550万元增至3200万元,4年间,为130户贫困户分钱分牛,折合现金140万元,为207户股民累计分红330万元,人均增收3200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和入伍青年31名、孤寡老人6人,扶持7户困难家庭建房,累计出资16.9万元。

  11月8日,时隔一年半,记者再次采访吴云波时,这位朴实的蒙古族基层干部已是“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赶往养殖基地的路上,吴云波边开车边与记者交流,采访不时被他的手机来电铃声打断。

  当村干部之前,吴云波家的100多头牛和几百只羊有牛倌和羊倌照管,年终再“倒腾”几手,收入至少二三十万,小日子过得悠闲自在。2009年,吴云波高票当选村主任。村民说:“穷日子过够了,大伙儿想跟你一起富!”年轻的吴云波被感动:“只要乡亲们信任,我一定尽心尽力!”

  东萨拉嘎查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曾是全苏木最穷的地方,2008年的一场大雨引发洪水,纵穿全村的河道被冲毁,草场和农田破坏严重,要撑起这1072口人的大家,可没那么简单。铺路、修河道、建卫生厕所,样样得花钱,原本内向寡言的吴云波只得“厚着脸皮”东奔西走,求企业援建教学点、跑上级单位申请政策、找项目为村集体增收……除了每年自己搭进的十几万元,他还给全村人去要面、要油、要太阳能,为了重修2400米河道,他天天拍照片发彩信向旗长“汇报”工程进展,领导们深受感动,多方协调,帮助解决了资金。

  在父老乡亲面前,吴云波是扶危济困的好书记,谁又能想到,他曾跟领导耍过“牛脾气”!2013年,也就是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的第二年,由于特殊原因,旗里给嘎查的某政策不得不延迟兑现,吴云波坚持要辞职,说:“承诺的事没办成,我不能耽误了全村人!”领导好说歹说,表示尽量将工作日程提前,他才作罢。冷静下来,他也反思,“如果都跟我一样,不把政府要穷了?看来,要脱贫还得自谋出路!”也是那时起,他有了创办合作社的想法。

  “我那1300亩林地免费用,把事做好,对得起乡亲们就行!”困难面前,老父亲吴国林给了儿子最大动力,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自治区模范,一直受全村人敬重。吴云波不负重望,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的发展环环相扣,不断创新。2014年建饲草料基地——2015年成立奶制品厂、餐饮公司及牛排店——2016年建立鲁北分社、通辽直营店和宁波销售处,建起“互联网+”电商平台——2017年至今,全国各地直营、加盟店增至13家,带动全苏木130户贫困户脱贫,形成了从养殖、育肥、屠宰、精加工、直营专卖到餐饮的全产业链格局。此外,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合作社及公司相继成立。

  谢巴音吉日嘎拉身患脑血栓,行动不便,女儿学费交不上,房檩子折了也不修,“不可能脱贫了!”夫妻俩说日子没了奔头儿。吴云波将二人“请”进基地,安排他们打更,既拿工资,又省下水电钱。没多久,发现“清圈”的报酬高,他们主动申请“加活儿”,这样一来,加上合作社分红,夫妻俩一年竟有了7万多元的收入。

  德力根原是吴云波雇的牛倌儿,妻子重病,村里给盖了新房都没钱装修,脱贫根本没思路。吴云波就让他们住进自己家,掰着手指头算细账,年年工资换成牛犊再投资,几年下来,攒下十几头牛,后来入股合作社,工资加分红,一年收入七八万元。

  2017年,合作社投入资金44.9万元,帮助东萨拉嘎查7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其他嘎查村53户贫困户定期稳定脱贫。针对每个家庭情况,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扶贫专项资金或扶贫贷款入股,灵活掌握每年每户分牛犊或保底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可自主发展养牛产业,由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及技术、饲草供应和收购保障,有效地将“输血型”扶贫转化成“造血型”扶贫。

  “扶贫先扶心。”这是吴云波的心得,“人人把喝酒、赌博的心思放在干活上,就没有脱不掉的贫、富不了的村。”

  借外出开会、学习、调研的机会,吴云波总不忘带上合作社生产的牛肉干,走到哪宣传到哪。他会费尽心思将合作社简介和“基层干部的一封信”交给主要领导;正式会议不允许带食品进场,他就挨个宿舍敲门送;参加“2018·北京人权论坛”期间,他还把牛肉干送到50多个国家的代表手里……

  这些看似笨拙,甚至不合“规矩”的举动,没有人嘲笑,很少被制止,领导和代表们常常报以善意的微笑,不经意间,已被这个来自偏远农牧区的基层干部打动。

  “小吴,你到底哪来的自信?”有人问。“习总书记特别关心农牧民和贫困群众,我就是农牧民代表,为贫困群众办事,从没为自己求过人,到哪都理直气壮。”吴云波答。

  全国两会上,吴云波感受到文化和交流上的压力,也激发了他改变嘎查现状的斗志,“代表们大多是有文化、有见识的成功人士,我一个农牧民的儿子,谈不上什么‘面子’,只要为了合作社发展,让我做啥都行!”离家23天后,他返乡的第一站是村部,几位老人抱住他,满眼热泪,喃喃道:“我的孩子真出息,当上全国人大代表了……”

  吴云波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常说:“喝酒误事,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自成立以来,合作社接待全国各地来访超过3万人次;今年3月至今,吴云波外出演讲100余场;全国两会期间,吴云波曾一天连续8次接受采访……他说:“我不是明星,对一个农牧民来说,出名没啥用,可全村人想富,首先要打响品牌,每次与外界沟通,都可能给合作社带来商机。”

  “为老百姓做事,没私心才行,基层干部整天坐办公室里,啥也干不成!”吴云波的汉语不算流利,却句句掏心掏肺。自从当上村干部,这个身高1米75的汉子,体重足足掉了30多斤,长年奔波于乡间,自己的车每年跑出十几万公里,已换过3辆。

  “在熟悉的环境里,做最擅长的事。种植养殖是老祖宗教的本事,就在我们马背民族的基因里。”吴云波说,“合作社发展成全村人共享的大型集团公司,才能吸引走出家乡的人才主动回流,有了生力军,乡村振兴就在眼前!”(记者李晶王世甫)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