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乌兰牧骑:用青春热血谱芳华
内蒙古新闻网  18-11-23 11:0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晨报

  11月21日清晨8点30分,零下5摄氏度。寒风凛冽,武川县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又开始“赶场”了。

  向荣拿着横笛的手冻得通红,悠扬的马头琴二重奏《万马奔腾》响起,张俊彩身着紫红色蒙古袍唱起《和谐大家园》……在武川县大青山乡干只汗村村委会门前,演员们在寒风中吹拉弹唱轮番上演,歌声欢笑声响彻在这片土地上。站在寒风中演出,队员们的表演热情丝毫没有打折。

  “去年的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着每一位乌兰牧骑队员扎根基层,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武川县乌兰牧骑的所有队员牢记嘱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地精神食粮。”武川县乌兰牧骑队长田苗旺说。

  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鼓舞着每个武川县乌兰牧骑队员不忘初心,坚守梦想。

  这一年来,武川县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冒风雨、顶烈日、战寒暑,深入农村、社区、军营、学校下乡共演出109场,演出更是把党的政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出来,今年还特别开展了“乌兰牧骑文艺助力精准扶贫”巡回演出,把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遍千家万户。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精准扶贫干部入户帮扶任务。

  今年11月初,内蒙古又在全区范围内启动了“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活动,截至目前,武川县乌兰牧骑到基层提供文艺演出13场。

  武川县乌兰牧骑1969年成立。当时只有1辆四轮车,4块幕布,3个煤油灯,6件乐器,16名队员。队员与道具一起出发,把丰富多彩的节目送到了村民身边,这一送就是49年。

  随着时代发展进步,武川县乌兰牧骑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艺术作品水准和表现手法。队员们热情地讴歌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给新农村带来了新的巨大变化,弘扬正能量,创作出新编二人台大型现代戏《青山之恋》、爬山调革命历史剧《青山儿女》、地方非遗节目歌伴舞《割莜麦》等一批水准和品位较高的文艺作品。

  “现在我们乌兰牧骑下基层演出的同时,更注重发挥‘服务’,把文艺与便民服务结合起来,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防病治病、种植养殖、科学普及、法治宣传、扫黑除恶等方面,通过歌舞、快板、小品、二人台、爬山调等多种形式,让农牧民们轻松地接受,比起我们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干只汗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陈亮说,“队员们不怕苦,不怕环境恶劣,坚持为群众送歌献舞”。

  一代代武川县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坚持演出在一线,有着优良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在武川县乌兰牧骑队伍中延续传承。

  在新时代的潮流中,乌兰牧骑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再是纯粹的“马车上的文艺轻骑兵”,队员们有了新一代的器乐设备,也坐上了汽车,但队员们仍将是草原上最忠诚的红色轻骑兵,仍将延续着前辈走过的路,用热血青春谱写这个时代的芳华。(记者 王晓玲)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